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玉林兴业县:要古屯壮族儿女携手奔向新生活
2020-05-29 17:20:3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刘洋责编:胡晓萌

  【A】玉林兴业县:要古屯壮族儿女携手奔向新生活

要古村要古屯大门 摄影 骆秋妤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消息(骆秋妤):汽车驶至玉林市兴业县要古村要古屯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蜿蜒的水泥路、生态鱼塘和沿途挂满果子的枣树、黄皮树、荔枝树。5月27日,正值夏日,要古屯展现出来的是满满的绿意,还有挂满枝头的“希望的果实”。

  兴业县要古村是玉林市唯一的壮乡同胞聚居村,其中要古屯是该村壮族人口最多的屯,目前人口约1700人。这个屯曾一度“与世隔绝”,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但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多年来,这里的青壮年均以外出务工为主,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全面铺开后,这个昔日的“空壳村”已大步走上了“富裕村”的道路。

  【A】玉林兴业县:要古屯壮族儿女携手奔向新生活

  要古屯路边的枣子树 摄影 骆秋妤

  出行更方便了

  在要古屯贫困户覃祖助的家里放着一辆摩托车,那是他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这辆上了“年纪”的车子,见证了要古屯这条蜿蜒的村道从泥泞到平坦。

  “以前一直在外面务工,很少回来,路不好走,小孩也是给家里老人带,没办法,讨生活是这样的。”覃祖助说,2018年,家里老人病倒后,覃祖助选择了回乡发展,兼顾照顾老人。

  面对如今的生活条件,他感慨道:“现在路都到我家门口了,小孩上学,我们上街、干农活都很方便。”因享受雨露计划、医疗保障、产业奖补等政策兜底,覃祖助一家于2017年年底摘了“贫困帽”。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畅后,要古村要古屯因为山清水秀的生存环境,迎来了商机。

  近年来,“生态水稻+田螺”“淡水鱼+田螺”产业模式在要古屯运转得风生水起。据山心镇副镇长黄建辉介绍:“田螺对水质要求很高,要古村这里的环境经过实验证明,是很适合养殖田螺的,从10亩、40亩到现在的480亩,田螺养殖带动土地流转惠及的贫困户有40余户。”

  2015年,要古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6户1350人,截至目前,该村仅剩3户未脱贫。其中,要古屯于2018年实现整屯脱贫摘帽,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甩掉“贫困帽”。

  屯里热闹起来了

  一把蒲扇、一台复古的收音机、三两邻里,在要古村要古屯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旁,古树下乘凉、听曲的老人们边摇着手里的蒲扇边晃着脑袋哼着曲,近年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屯里的独特风景。

  要古村“第一书记”钟振海介绍,在文化中心还没建成之前,这里是一片空地,如今已是平整开阔规范的户外活动场所,场所边上的老树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村民们聊天、纳凉的好去处。

  【A】玉林兴业县:要古屯壮族儿女携手奔向新生活

  贫困户覃振林在自家院子里 摄影 骆秋妤

  “早上和晚上出去散散步,前年屯里又多了一个球场,新球场小孩子去的多。”今年80岁的贫困户覃振林患有慢性病,鲜少离开要古屯。2018年,要古屯在原有的灯光球场上再增加了一个球场,覃振林便穿梭在两个球场间消遣时间、颐养天年。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要古村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户基础条件为主攻方向,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既是激励也是鞭策,让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坚定信心跟党走。”要古村“第一书记”钟振海说:“绿化、灯光、文化中心、球场等基础设施,要古屯均已配备,近年来,每逢壮族‘三月三’节日也更加热闹了。”

  生活更有奔头了

  “路修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屯里热闹了,拔穷根要连根带泥,不能只靠政策兜底。”要古村党支部书记覃德刚说。2017年,要古村成立村民合作社,全村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优质水稻面积大约1500亩,种植沃柑、百香果、玉米、甘蔗、木薯等经济作物村民面积大约800亩。

  为充分发展产业扶贫,要古村将扶贫产业资金进行了整合投资。2017年,要古村扶贫产业资金108万元,主要通过入股广西兴业县鸿鑫农业有限公司获取收益;2018年村扶贫产业资金120.6万元,主要通过入股广西金大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取收益;2019年村扶贫产业资金6.08万元,主要通过入股兴业县禾玉种养专业合作社获取收益。公司每年按财政扶贫资金入股总额的10%比例支付给要古村村民合作社作为分红。

  有土地流转、有产业分红,要古村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要古村要古屯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屯,返乡青年也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回乡发展种养业。

  【A】玉林兴业县:要古屯壮族儿女携手奔向新生活

  贫困户覃善志站在新家门前,乐开怀 摄影 骆秋妤

  “家里种有玉米、水稻,平时和屯里的邻居去做散工,一个月能拿500元至600元补贴,主要是照顾老人,平时闲下来去广场和大家一起聊天、跳舞或者看节目,日子过得很快。”回乡后,贫困户农育清的生活节奏虽然慢了下来,生活质量却更高了。

  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政策替农育清这6口之家兜了底,患慢性病的两位老人和求学的年幼小孩,都得到了保障,2018年,有了余钱的农育清和丈夫商议建起了新房子。目前农育清还有一个愿望,等到两个小孩大学毕业,就把闲钱用来装修新房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政策兜了底,致富靠自己,农育清一家是要古屯壮族同胞迈向新生活的缩影。“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爱,要把日子越过越好。”农育清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