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南宁青秀区:让民俗活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2020-04-15 10:42:34来源:南宁晚报编辑:骆秋妤责编:张群

南宁青秀区:让民俗活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往年斑山庙会上的巡游活动(刘圩镇党委供图)

南宁青秀区:让民俗活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精彩的舞春牛表演(南阳镇党委供图)

南宁青秀区:让民俗活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往年军山庙会中的传统表演现场     (长塘镇党委供图) 

  ■本报记者赵敏 通讯员余宴 彭志伟  

  舞春牛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日常的农耕活动;军山庙会、斑山庙会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深受群众的喜爱。为了让传统民俗表演喜闻乐见接地气,同时更具有观赏性,近年来,青秀区加大力度扶持村屯、社区的文艺团队,并给他们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  

  舞春牛 将农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斗春牛又叫舞春牛。青秀区南阳镇舞春牛队主要由本地群众组成,每年举办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祈福活动中,都少不了舞春牛的表演。

  表演过程中的“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表演时,一般有锣鼓队、舞蹈队配合,形成春牛队。据说,民间斗了春牛,这一年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随着时代的发展,舞春牛已增添了新的内容,用来歌颂新社会、新生活,进而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南阳的乡土文化风采。  

  南阳镇舞春牛队成立于1992年,队员从最初的10人发展为现在的22人。南阳镇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站站长王少红告诉记者,舞春牛是非常接地气、吸引人的一种民俗表演活动,它跟农业生产、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是将一系列日常的农耕活动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极富特色,让群众在开怀一笑的同时还能展现动物与人的和谐相处,因而深受当地和周边群众的喜欢,每当有舞春牛表演,各村的群众都结对前来观看。表演过程中老、中、青、少等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能参与其中,所以群众的参与度也很高。  

  目前,南阳镇也在着手帮助表演队伍申请扶持资金,下一步打算邀请专业人士对表演队伍进行指导,包括如何提高表演的美感、丰富节目表演内容、提高舞春牛的艺术表现力等。  

  传统庙会 展现当地民俗文化风情  

  军山庙会和斑山庙会是流传于青秀区长塘镇、刘圩镇、南阳镇及附近一带的民间庙会,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舞龙狮、山歌对唱、古装戏、现代歌舞等众多项目。  

  相传,军山庙会是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军山周围群众为纪念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李亚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活动,距今已有300多年。据记载,李亚因清军追剿而逃入军山,并保护当地乡民,周围村庄因而得享安宁。故后人在山上设“李亚庙”纪念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李亚的生日,远近群众数万人登山祭拜。庙会期间,爆竹阵阵、锣鼓喧天、龙狮翻腾、歌声四起,热闹非凡;相关的民俗活动种类繁多,节目丰富多彩。据统计,每年庙会期间参与群众达5万人。2012年,军山庙会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斑山庙会的故事则源自美丽的斑山传说,起初是刘圩镇人民为了感谢纪念传说中的谏议造斑山故事,在斑山顶上进行求雨祈福。从宋朝至今,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斑山庙会已发展成为一项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的庙会,成为刘圩镇及其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活动的缩影。

  刘圩镇宣传委员黄琛介绍,在斑山系内有8处奇景,俗称“斑山八景”(即榕树、仙人掌、瀑布、虎额、鹞洞、罗家井、燕巢、石棺材),这经典八景自古以来吸引着各地游客,许多文人墨客到此留下不少赞美诗篇,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四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自发来此地参加斑山庙会。参与人数最多时达数万人,是壮汉多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体现,凝聚着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形态。  

  2013年,斑山庙会被列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多措并举 让民俗活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为了让民俗表演活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近年来,青秀区财政累计投入520万元扶持了260支村屯、社区的业余文艺团队,特别是对活跃在农村地区传统民俗团队进行了针对性的帮扶。同时邀请专业人员对传统民俗团队进行专业指导,例如服装、道具、表演形式和动作等。  

  青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民俗活动都是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众基础,近年来青秀区通过壮族三月三期间组织民俗文化巡游活动以及民俗文化进商圈、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平台,让民俗文化有人演、有人赏,不仅有利于民俗活动的传承发展,也有利于辖区各传统民俗团队提高表演水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