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远贺 实习生韦科友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
“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
……
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有用的气象经验,成为朴素的气象预测。如今,随着科技进步,降水量预报、强对流预警、台风预警等气象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活动保驾护航。
面对高温、干旱等复杂极端天气的变化,如何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更好的发挥气象趋利避害的作用,成为气象部门助力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的“阵地战”。
近年来,广西气象部门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部署,以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抓手,坚持面向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需求,打出气象“组合拳”,为广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的气象服务保障。
以需求为引领 构建县—乡—村三级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虽然时值深秋,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的桑蚕生产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放眼望去还是一片碧绿。
环江县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的桑蚕生产气象服务示范基地
在离该示范基地不远处,便可看到矗立在田间的小型气候监测站和悬挂在墙上的大喇叭。别看它们外表普通,可对于当地蚕农来说却是实现好收成的“秘密武器”。这就是气象部门为服务当地桑蚕产业而建立的农业小气候监测站。
韦善红是新坡村的一名贫困户,今年已经是她养蚕的第九个年头。她介绍,每天早上八点半,预警大喇叭会播报当天的温度,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平时气象局还会开展养蚕培训,指导如何做好病虫防范和治理。
“有了这些帮助,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和一些养蚕的知识,种桑养蚕可以说是年年风调雨顺。如果预报说有雨,我们就提前晒桑叶,根据雨量合理施,有效地避免了气象因素对养蚕的不利影响,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今年下半年,我计划再养殖六批蚕。”韦善红信心满满地说。
环江县大安乡人影标准化作业站
除了预报天气,监测站还发挥了什么作用?
“蚕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湿度要求极高,湿度过高或过低,都对生长不利。养蚕过程中掌握并调节各龄蚕的适宜温湿度,是获得蚕茧高产优质的关键。
平治屯农业小气候监测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监测站及时向蚕农报告当地的温度、湿度,让蚕农能根据温度和湿度情况迅速做出合理调节,让“蚕宝宝”始终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2012年,农业小气候监测站开始服务于新坡村平治屯的农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监测站的精准预报和科学指导已为平治屯减少了近600万元的农业损失,因此全屯每户年均养蚕收入得以增长7000万元,投资成本年均减少3000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养蚕的群众1800多户,助力蚕农脱贫致富,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发展生产、助力脱贫攻坚的“守护神”。三年来,环江县累计减贫4.8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9.56%下降到2018年的6.64%。
环江县气象局局长刘庆华介绍,近5年来,该县共投入1500万元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先后建立了小型气候观测站、预报预警大喇叭等硬件设施,并建立桑蚕气象服务应用平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已建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在各乡镇建设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和组建了310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预警大喇叭在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100%。
环江县大才乡新坡村的小型气候观测站
“我们的气象台站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一个百叶箱、一个观测场、几间旧房子的简陋面貌。最近我们成功应对了‘6.15’及‘7.4’暴雨洪涝等重大天气过程,很大程度上降低和减轻了气象带来的灾害和损失。”刘庆华说,气象为农的服务工作,在环江县的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了“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助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江县气象部门还以“三农”气象服务体系为契机,开展桑蚕、水稻等种植气候适应性区划、暴雨低温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提供了精细化和直通式气象服务,有效地推动扶贫产业增收增效。
环江县的气象工作以需求为引领,主动融入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向广西乃至全国气象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环江模式”。2015年,环江县被国家气象局认定为“全国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环江观测站被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
生态优势金不换 气象服务来维护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素有“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国椪柑之乡”的美誉。2018年底,恭城种植月柿19.26万亩,是最大的单一果品品种。
但由于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恭城前汛期强对流较多,冰雹、大风、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次高、烈度大,严重影响月柿、椪柑等特产的果品和产量。
恭城县气象局副局长范方福介绍,恭城县气象局按照科学规划、科学监测的原则建设区域自动站,形成了“乡镇有4要素气象站、关键防汛节点有单要素站、特色农业结构有监测站”的气象监测平面布局,气象现代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当地月柿、椪柑种植提供了气象技术支撑。
除了服务好月柿种植外,恭城县气象部门还把服务工作拓展到月柿加工环节,为企业选择好日子,晒出好柿饼。
恭城县果农趁着晴好天气晒制柿饼
得益于气象工作的保障服务,2018年恭城县果园种植面积30745公顷,其中柑橙柚12593公顷,柿子园11511公顷。今年,恭城规划建设柿博园,拟引进实验世界200多个柿品种,筛选出适应本地气候的优势品种,目前工作已准备进入建设阶段。
如今的恭城,不仅物产丰美,县境内的平安乡黄岭村,环境山清水秀,街道宽敞干净,房前屋后花果飘香。这也少不了气象服务的功劳。
“别看现在这里风景好,30多年前,由于村民到附近的山上扯猪草、砍柴火,周围尽是光秃秃的石山。”平安乡民政办的工作人员廖梦兰说,“为解决能源问题,又不影响生态环境,黄岭村在全县率先进行沼气能源试点,形成‘养殖+种植+沼气’的三位一体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
但近年来,村民逐渐放弃生猪等畜禽养殖,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少了“一位”,单家独户的沼气池遭遇了没有原料的困境。为此,恭城摸索出以“全托管沼气”为创新的新三位一体模式,即建设一个大沼气池,向片区农户供气,沼气池的管理营运委托给专业公司,有效解决了沼气原料不足、规模养殖场排污难、规模种植业有机肥缺乏等多项难题。
天气变化是沼气生产供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科学管理全托管沼气,保障农户最大程度利用清洁能源,恭城县气象部门主动开展沼气气象服务,在平安乡的全托管沼气池旁边建设了一座包含地温、气温、辐照等观测要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探索沼气产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气象灾害对沼气生产的影响研究。
工作人员在查看气象信息
“气温对沼气池发酵的影响很大。”桂林市新河沼气设备有限公司经理全健说,根据气象部门发送的预报情况,他们可以合理调整投料量和投料间隔时间;在夏季和秋季预计有大雨雷电天气时,加强巡查,防止雨水倒灌沼气池。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为了“金不换”,自治区气象局着力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开展大气负氧离子观测网建设,在广西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石漠化地区建设生态气象观测试点;开展生态宜居气象服务示范建设,恭城获评全国第一个“气候宜居县”,金秀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编发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及植被生态改善状况报告;在全国第二个出台省区级适应气候变化方案。
拥抱智慧气象 精准为农服务
一提到广西的扶绥,便让人想起那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白糖。扶绥县是全国第一大蔗糖生产基地县,常年种植糖料蔗的面积大约120万亩,“甜蜜事业”蒸蒸日上。
“前不久我们和东亚糖业达成共识共同合作建立甘蔗面积、产量+气象数学模型,我们将为此申报国家科技项目。”扶绥县气象局局长王达介绍,扶绥气象局围绕甘蔗生产周期,从种植到砍运榨全流程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按甘蔗生长不同阶段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建设标准化甘蔗智能精准灌溉气象服务试验基地,建立了节本增效的智能灌溉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在甘蔗种植企业中逐步推广应用。
扶绥县渠芦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万亩甘蔗“双高”基地
近年来,扶绥气象部门以需求为牵引,在“甜蜜之光”建设甘蔗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先后安装了2套甘蔗气象自动观测站、2间甘蔗气象实验室、1个甘蔗气象服务平台、1块多媒体触摸显示终端、85亩甘蔗智能精准灌溉气象服务试验基地和1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站,为扶绥甘蔗产业开展了直通式服务。
扶绥气象局“贴身式”的气象服务,大大助力了该县的“甜蜜事业”。扶绥县制糖业每年可提供税收5亿元左右,占当地财政收入的30%至40%,蔗糖业因此成为了扶绥县的支柱产业。
“让上天站在我们这边!” 目前,广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气象预警大喇叭,1.2万多套大喇叭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广西气象部门的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惠及8000多个新型农业主体,“互联网+甘蔗”“互联网+砂糖橘”等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得到推广,建立了44个现代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开展世界主产国甘蔗产量预报服务;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保障,开展香蕉寒害指数等保险试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年均增加降水约60亿立方米,防雹保护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
如今的八桂大地,从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到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农田观测站建设,再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互联网+”智慧气象,广西气象部门一系列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升灾害防御能力的措施,接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农事工作带来了新气象。(完)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40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891032 举报邮箱:jubao@cri.com.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10-68891834 监督邮箱:jiancha@cri.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2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120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5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版权所有©199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