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 苏 博/摄
桂林市七星区竹江村牧歌。 杨爱莲/摄
昌苗苗
70年,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1950年,广西发布《护林办法布告》《关于保护森林与育苗奖惩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较早的保护资源法规。
1960年,北流县水泥厂自筹资金兴建工业粉尘处理设施——原料破碎收尘装置,这是广西最早的污染治理设施之一。
1965年,广西开展环境放射性监测。
1972年,广西首次进行大规模江河水质监测调查,各地陆续开展大气监测。
1974年,广西成立“环保办”,到1983年底,广西8个地区、5个地级市和50多个县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初步形成广西环境保护专业队伍。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成立。
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由副厅级升级成正厅级局。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成立。
2018年11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挂牌成立。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风雨历程,广西生态环境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广西环保人初心不改,始终以守护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己任,围绕城镇和工业园区环保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深入推进实施一系列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如今,八桂大地,山水壮美,处处生机盎然,一幅更为瑰丽的八桂生态新画卷,正以更加饱满新颖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苦练内功 夯实生态保护之基
“叮铃铃,叮铃铃……”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朱华仍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她刚参加工作时,骑自行车在监测点、实验室两头跑,开展环境空气质量例行监测人工采样工作的情景。
“当时,实验室只有烧杯和滴管等少量、简单的仪器设备。近年来,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提速发展,我们有了被业界称为‘超级站’的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部分设备走在了全国前列甚至在国内独一无二。我们还拥有全国环保系统首次自主研发无人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国内第一台的无人潜航式水环境监测设备等等。”朱华自豪地说。
环境监测设备从无到有,监测手段从手工监测、地面监测转向了天地空一体化……这只是广西生态环境事业飞速发展的缩影。
2013年环境安全年。
2014年基层建设年。
2015年监管执法年。
2016年全面开启治污新征程。
2018年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五项承诺、环境安全、管理转型、从严治厅”为工作思路,从加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夯实环境监管软硬件基础做起,通过一次次实地调研、一次次排查整治、一次次主动公开,不断提升环境监管和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平。
2014年基层建设年以来,广西投入5亿多元加强全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截至目前,每个县区市都建立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区主要河流建有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的全覆盖。
广西环境监察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在全国率先运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建成覆盖区、市、县三级环境监察机构的移动执法系统平台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环境执法“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提高了环境执法效能。
广西还积极推进重点污染源自行监测数据联网,对排污企业装上了“千里眼”和“紧箍咒”。截至2019年9月26日,全区14个设区市有878家排污许可证企业进入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方案完善率和数据联网率均在全国前列。
保护生态 筑起南疆绿色屏障
走在曲折蜿蜒的栈道上,一片片红树林郁郁葱葱,远眺碧海蓝天,一只只白鹭翩跹飞过……这就是位于中越界河处的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红树林面积1300公顷,是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海湾红树林,也是我国面向东盟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窗口。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红树种类18种,占全国红树种类一半,2008年2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3年被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联合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曾担任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的苏博在此工作了15年,他回忆道:“保护区远离市区,我刚到这里时,机构尚未理顺,租用民房,外屋办公,里屋是大通铺宿舍,没有公车,就开私人的摩托车巡护,租用老百姓的泡沫竹排出海执法,还要请老百姓帮忙制止抽砂、捕鸟、砍伐红树林等违法行为……现在执法不但用上了车辆、快艇和无人机,还建成了覆盖保护区95%以上范围的电子巡查系统,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大屏幕实时高清观察掌握保护区的情况。经多年生态修复,保护区内的生态状况大为改观,海草床面积增长了近一倍;在广西海域濒临灭绝、不足1000株的银叶树红树林,通过4年多的辛勤培育,已增加到3000多株;2008年至今,保护区鸟类记录从原先的187种上升到目前的283种,增加了96个鸟类新纪录;保护区多年监测并拍摄到全球受威胁等级达极危(CR)的珍稀鸟类——勺嘴鹬,为勺嘴鹬的全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这里不仅是研究海岸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场所,也是开展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为我国的西南海上边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广西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位,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居全国第二位,野生植物种类居全国第三位。
1961年,龙胜各族自治县与当时的临桂县(现桂林市临桂区)交界处建立了广西第一处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50多年来,广西自然保护区建设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即1979-1983年的抢救性建设时期、1984-2000年的缓慢发展时期、2001年以来的规范化建设时期。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72827.825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6%。在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6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6个,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多样化、功能较为完备、已发挥重要生态保护功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据专家评估,广西自然保护区网络包含了广西境内绝大多数重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野生维管束植物种类,有效地保护了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以及31%的红树林湿地,在广西的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和关键的地位。
污染攻坚 增强群众环境获得感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是曾经的景象、中途的向往,也是如今的寻常,为此,广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领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临水而居,自古就是人们追崇的理想生活,水给人类带来了发展之机,也赋予人类以保护之责。广西河流众多,为达到《广西水污染防治攻坚三年作战方案》的目标,广西成立了以自治区副主席为指挥长的漓江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全面统筹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现场调研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把流域治理保护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头号工程;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合力,齐心协力做好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大气攻坚求实创新,并形成攻坚文化。广西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攻坚目的,确定了“点面结合、综合施策,抓平时、不因应急一刀切”的大气攻坚思路,应用机动车遥感监测、网格化信息系统、扬尘负荷走航监测、无人机、遥感卫星、人工降雨影响等新技术,科学化、精细化应对污染。利用微信群加快信息传递效率,形成了“督市长,闻鸡起舞;call局长,立即行动”的工作推进模式,形成了“不靠雨水靠汗水,不靠汗水靠作风,天不给力人努力,我为达标尽力气”的大气污染攻坚精神。
山川秀丽,千金不换,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关乎社稷民生。广西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任务落实,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源头预防,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加强农用地日常环境管理,强化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河池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也是我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近年来,通过先行先试和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全国领先的土壤污染防治“总设计师+政府管家+专业智库”的“河池模式”,给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带来可观效益,也给全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可推广复制的新“样本”经验。
由于历史上矿山的无序开采,河池市南丹县土壤重金属普遍超标,雨水将泥土冲刷入河,导致母亲河刁江深受其害,成了连水牛都“不敢”下河的“毒江”。在经历了一系列整治之后,刁江流域水质已达到地表水三类水标准,河流生态环境基本得到恢复,实现从“毒江”到“清江”的美丽嬗变。
不忘初心 筑就生态金字招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怀炽热的民生情怀和坚定的历史担当,广西生态环保铁军正以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践行着铮铮誓言。
2013年8月以来,全区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全国前列。
2017年以来,广西派出精锐干将参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有85人次勇夺“每周一星”和“每周一榜”;污染源普查、土壤详查、核与辐射、环境监管移动执法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工作均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部多次表扬或推广广西经验。
2018年初,广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抓好南流江流域水环境整治,短短几个月有效改善了南流江水质,让劣Ⅴ类水稳定达到Ⅲ类水,还利用沼液肥还田促进了当地农产品产量、档次和卖价的提升,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深度融合、循环发展。
2019年1-8月,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7%,位居全国前列;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均排名全国第二,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最好的30座城市中,广西有9座城市上榜,并且有5座城市进入前10名,占据“半壁江山”。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广西吸引人才、资本和重大项目的“金字招牌”。
初心依旧,使命在肩。广西生态环保铁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担当实干,为加快“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提供优质安全的生态环境保障,为提升全区各族群众的环境幸福感、获得感,一直奋斗在路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40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891032 举报邮箱:jubao@cri.com.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10-68891834 监督邮箱:jiancha@cri.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2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120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5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版权所有©199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