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湘萍
7月10日,南宁直达香港动车首发,全程仅需3小时59分。至此,南宁、梧州、桂林3市通过高铁已与香港实现无缝对接。桂港合作发展再添新引擎。
同一天,贵港至隆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通车后,梧州-贵港-隆安-硕龙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广西腹地,成为西南至珠三角核心区最便捷的高速公路通道之一。西江黄金水道“通江出海”又有新突破。
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广西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布局。以交通对接为先导、以产业承接为重点、以人才引进为保障,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融”步伐越来越快速、稳健。
精准发力
擘画“东融”蓝图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的广西,具有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越地理位置——是全国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省界接壤的西部省区,也是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有陆地、江河、海上3种通道相连的省区。
广西还是粤港澳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农产品供应地、劳务输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粤港澳地区则是广西引进资金、技术、产业的主要来源地,也是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区位优越,资源互补,主动融入,愿景可期。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我区聚焦发力,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紧锣密鼓地相继出台《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年)》《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关于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对接、融入大湾区找准方向、指明路径。
循着擘画的大笔,“东融”蓝图徐徐铺开。
找痛点、疏堵点,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
铁路上,广西至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高铁实现“公交化”;公路上,建成合浦至山口、苍梧至郁南等6条直接对接大湾区的高速公路;水路上,西江干线南宁至梧州段全面升级为2000吨级航道,梧州港至南沙港货运“穿梭巴士”高效运营;民航方面,空中互联互通航空航线网络布局不断完善,梧州、玉林、贺州等民用机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多地多领域合作——
在全国闯出一条与港澳合作先行先试的新路子:务实开展CEPA先行先试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促进广西特产行销海外优质正印认证计划”等示范基地重点项目。目前,各示范基地分别在贸易、跨境电商、冷链物流、检测认证、电子信息、能源、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领域逐渐形成优势产业和集聚趋势。
在广西首批CEPA先行先试示范基地北海出口加工区,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北海-澳门葡语系国家产业园。计划建成“面向全球,对接南美欧非,多边互动,区域合作,关检联运”的国际转口贸易综合枢纽、CEPA项目下特色产业园区、西部沿海对外开放重要平台。预计到2020年,该园区进出口产值累计将达200亿元。
桂港携手共建陆海新通道。截至今年2月,北部湾港-香港班轮累计开行378班往返,累计发运超10万标箱,实现“天天班”开行,突显陆海新通道时效优势。
加快推进澳门各界十分关注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携手粤港澳加强珠江-西江流域治理,切实保障澳门同胞的饮水安全,共同呵护母亲河珠江……
找准突破口、对接口,在政策、规则衔接上努力“接通”,引进粤港澳优秀人才——
5月16日,自治区科技厅下发《关于征集2019年度“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工作岗位的通知》,标志着“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迈出关键性一步。首批将支持中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物联网、海洋资源、节能环保、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制糖等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引进港澳台英才,进一步推动三地与广西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共赢发展。
广西主要高校均与香港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双方在南宁合作共建的桂港现代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广西最大的服务香港青少年创业实践交流平台。
捷足先登
先行先试探路径
一马当先,敢为人先。
“我上午在深圳办公,午餐后可以坐动车到贺州参加下午的会议。因为交通便利,我们将公司总部从深圳迁到这里。”广西软视科技总经理李志说,该公司是一家生产研发传统和柔性透明LED显示屏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已落户贺州市生态产业园。
贺州有着便捷的交通、优越的生态、丰富的资源,是粤港澳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篮子”,肩负为广西融入大湾区发展提供先行先试、可复制推广经验的重任,其建设目标是:广西向东开放合作的先行区、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新高地、大湾区康养旅游的首选地。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谋划并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全力创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市相关负责人说,该市重点在产业融合上与大湾区形成良性互动合作。
一方面,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碳酸钙、冶金、康养等三大产业链;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为导向,重点推进软视科技、一曜生物等新经济新业态项目,打造新产业集群。
据统计,今年1-4月,贺州市共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30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超过220亿元。其中,新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项目56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93.86亿元。
早在2016年,广西就成为继广东之后实施CEPA先行先试的省区,一跃成为内地对港澳开放合作的前沿,在建筑设计服务等10多个服务业领域享受比内地其他省区更加开放的政策。
作为CEPA先行先试示范基地之一的广西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携手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打造了广西特产行销海外优质正印认证计划项目,成为广西大力实施“东融”战略、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和深化桂港合作的具体举措。
截至今年4月底,广西共有32家企业的36种产品通过优质正印产品认证。其中,15家广西土特产企业与协丰供应链签约,共建港澳办事处及仓储展示中心。
合作统计数据在不断刷新:今年1-5月,广西与香港进出口贸易额190.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6%。香港在广西投资新设企业39家,合同港资9.3亿美元,实际利用港资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广西实际外资总额的45.34%。同一时期,广西与澳门进出口贸易额0.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4%。澳门在广西投资新设企业4家,合同澳资1527万美元,同比增长294%。
共建共享
融入湾区转型升级
携手共建,未来已来。
“村里的花生油一放到网上,就有订单了。”梧州市万秀区城东镇思扶村驻村工作队员蒙钊兰说,他利用两广合作建成的“西江乡上”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花生油、甜笋等农产品,然后打包发往广东。
万秀区距广东肇庆市仅1个多小时车程,是广西“东大门”的前沿。近年来,该区发挥区位优势,搭乘粤桂合作快车,走出了一条“东融”致富路。
这是梧州主动“东融”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在梧州引进的外来投资项目中,有60%以上来自粤港澳地区;每天往来粤港澳大湾区方向的高铁多达70对,繁忙时,通过水上穿梭巴士一天可发货到广州10多船……
百舸争流,奋起“东融”。
在防城港,粤港澳大湾区是该市最大的投资来源地,目前该市新开工及在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投资项目94个,到位资金280.23亿元。
在玉林,积极引入粤港澳民营环保科技企业,不仅为本地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环境承载支撑能力,更为大湾区产业转移提供了环境承载平台。
在桂林,香港著名纺织制衣企业溢达集团,投入20亿元在九美桥打造生态工业园“十如项目”。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认为,广西与香港在产业、市场以及资源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为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广西是香港企业开拓东盟国家和西部地区市场的最佳‘跳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广西联络处副主任周德智说,广西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桂港两地携手共拓“朋友圈”,共享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新商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大湾区经济合作前景可期:
广西将联合粤港澳开展园区建设合作,推动粤港澳企业入园投资中马“两国双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园区,建设边境加工产业,打造跨国产业链,共同开拓东盟等国际市场;
大力引进粤港澳地区知名物流企业和重大物流项目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北部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连优势,发展向海经济产业;以沿海陆地和近岸海域为主,打造北部湾海洋综合产业带;
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企业共同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充分利用CEPA合作框架下对香港享有金融等专业服务领域更加开放的政策,在跨境金融、跨境保险、债券市场等方面加强与香港合作,邀请更多香港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到广西设立分支机构,借道广西深耕东盟业务,共享金融开放“红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40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891032 举报邮箱:jubao@cri.com.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10-68891834 监督邮箱:jiancha@cri.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2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120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5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版权所有©199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