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风劲满帆 蓄势远航

2019-05-14 17:16:33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风劲满帆 蓄势远航

天高海阔的香港维多利亚港。 本报记者 邓 华/摄

  本报记者 骆万丽 谭卓雯

  开栏语 5月14-1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将率广西代表团赴香港、澳门,开展“2019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走进港澳”系列活动。在港澳期间,广西代表团将与港澳政商界知名人士共商桂港桂澳合作商机,积极推介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资源、区位等优势,共同开创桂港桂澳携手发展的美好未来。从今日起,本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栏目开设“2019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走进港澳”子栏目,陆续刊发本报特派记者发回来的报道。广西云客户端同步开设专栏推出融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5月,香港维多利亚港,天高海阔,四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直插云端,气宇不凡。矗立于海面之上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展翅的巨鸟,翱翔于山海之间。

  香港,被誉为全球最自由开放、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以及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香港正在新的坐标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寻找发展新优势。

  与香港山水联动、相互依存的广西,如今正全力“东融”,以更加开放的思路,融入大湾区发展,接受大湾区辐射,承接大湾区产业,对接大湾区市场。

  一个是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一个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两地在新的发展大潮中正谱写合作发展新的乐章。

  驶入合作发展快车道

  从南宁乘坐高铁抵达深圳北,4个小时;再从深圳北无缝转接香港西九龙,不到20分钟。仅仅4个多小时,便可以时空转换,从绿意盎然的八桂大地,踏入繁华现代的动感之城。

  广西与香港的“缘分”,始于地域相近、人文相通。在邕江放一只纸船,可以直漂到维多利亚港,从空中飞行一个半小时便可抵达香江,这是对广西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最直观表述。如今,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桂港两地合作也如同驰骋的列车,驶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快车道。

  香港中环,国际闻名的金融商业中心。有着40年历史的全球纺织制衣跨国企业——溢达集团总部就坐落于此。隔着全透明的玻璃墙,充满着中式山水意境的办公室外,香港的现代与繁华映入眼帘。

  500多公里之外的桂林九美桥,溢达投入20亿元打造的生态工业园“十如项目”掩映在青山绿水中。随着纺织工艺中心和成衣工艺中心的相继投入使用,这座提倡与资源和谐发展、打造工业4.0版本的示范园正一步步从构想变成现实。

  “‘十如项目’绝非仅仅是建立一个生产车间,而是要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着纺织业界创新发展的模式。”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表示,香港在科研、设计、销售方面都有优势,然而缺少广阔市场需求和完备产业链。广西在产业、市场以及资源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恰恰为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16年前,港资企业中电集团带着对广西发展潜力的认可和期许,选择在防城港落子,先后投资100亿元建设防城港电厂。这是除了大亚湾核电和阳江核电以外,中电集团在国内投资最大的旗舰项目。

  谈及16年来企业与当地发展的关系,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陈绍雄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来形容彼此的合作共赢。“16年来,广西的快速发展给予了中电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防城港电厂的建设不仅拓宽了当地能源供应渠道,同时也带来了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在广西电力市场改革中,中电参股广西电力交易中心成为创始股东,担任广西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丰富国际经验和资源,助力广西电力体制改革。

  2016年,广西成为继广东之后实施CEPA先行先试的省区,在建筑设计服务等10多个服务业领域享受比内地其他省区更加开放的政策。广西一跃成为内地对港澳开放合作的前沿,桂港两地走得越来越近,手牵得越来越紧。

  经贸成为桂港合作“领头羊”。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累计在广西投资设立企业达6906家,合同外资额2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9.8亿美元,规模居广西利用外资之首;香港已成为广西第二大贸易伙伴、广西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带着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模式“走进来”。而广西企业也在以香港为跳板“借船出海”。截至今年2月底,广西备案或核准在香港投资企业及机构累计126家,协议投资总额累计18.32亿美元。

  在你来我往中,两地人文交流结下深厚情缘。目前,广西主要高校均与香港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双方在南宁合作共建的桂港现代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广西最大的服务香港青少年创业实践交流平台。

  携手共拓“朋友圈”

  香港,葵涌-青衣港池,世界上最繁忙的码头之一。每天4万多个集装箱从这里周转,寒暑交替,昼夜不息。

  广西,北部湾畔,海天一色,千帆竞发。钦州港码头,从重庆团结村疾驰而来的货运班列,在这里完成海陆接力,再经航运送达新加坡港、香港港等国际航运中心。

  西部陆海新通道,以海铁联运方式,破解了西部地区“物流困局”,让“一带”与“一路”真正成功牵手。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已与大约8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运货物来往。同处“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香港与广西同频共振、携手同行。

  2018年,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与香港南洋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永丰船务有限公司合作,开行北部湾港-香港班轮,并加密航线形成“天天班”。截至今年2月,北部湾港-香港班轮累计开行378班往返,累计发运超10万标箱。

  “北部湾港逐渐增长的货运量,配合现有往来广西和香港的‘天天班’班轮,加上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枢纽港,拥有频繁的班轮航线来往全球400多个地点,两地可以编织成一个更紧密的港口物流网络。”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副主席、协丰供应链集团创始人潘家穰表示。

  2005年,在很多投资人纷纷选择进军欧美市场之时,从全球供应链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的香港人潘家穰却把梦开始的地方选择在了广西。

  “广西是连接内地与东盟的核心经济区域,多年来广西对东盟贸易额每年以近30%的速度快速增长。”东盟市场的快速崛起以及广西的特殊区位让目光独到的潘家穰敏锐感觉到其中隐含的商机和潜力。如今,协丰供应链集团与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联姻”,组建的广西北投宝迪红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正致力于打造钦州保税港区国际物流业的龙头。“未来公司将以广西作为服务的核心区,打造连接中国与东盟,涵盖采购、物流、配售、零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对于香港商界来说,广西的最大吸引力早已不是密集的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土地、生产力成本这些初级生产要素优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广西联络处副主任周德智表示,广西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作为距离港澳最近的西部省份,广西是香港企业开拓东盟国家和西部地区市场的最佳“跳板”。如今,桂港两地携手共拓“朋友圈”,共享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新商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南宁,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许多香港客商嗅着商机而来。已有15年历史的东博会已形成中国和东盟及区域外国家交流合作的“南宁渠道”。

  在香港,香港广西社团总会目前已经吸引了逾10万会员,规模不断扩大。除了社团自身的努力外,广西的发展潜力也在产生集聚效应。“北部湾经济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一极,对于急需寻找发展机遇和发展腹地的香港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渴望通过社团的牵线搭桥,以广西为平台进军东南亚市场。”香港广西总商会会长吴家荣表示。

  把握发展新机遇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开展落实的重要阶段。

  在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浪潮面前,广西与香港如何优势互补、携手同行?

  连日来,深入香港企业、商会进行采访,广西的区位优势不断被提及,香港与广西的合作前景为香港工商界人士所普遍看好。

  “广西是全国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省界接壤的省区,也是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有陆地、江河、海上3种通道相连的省区,具有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越地理位置。”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

  香港贸易发展局多年来与广西保持着紧密合作与联系。一直关注广西发展的华南首席代表吴文慧认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一脉相承。在大湾区时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商贸平台的优势将会更加突出。“香港贸发局有50多年推广香港外贸的经验,与全球商界和政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广西企业可以利用贸发局的全球经贸网络,了解和寻找主要海外市场的最新商机。”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巨大的机遇面前,广西“东融”的步伐不断加快、更为务实。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西要搭上搭好大湾区发展的快车,抓好交通基础设施连通,产业承接合作,智力人才的交流引进三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3月,香江之畔,广西科技代表团走进香港举行了一场“春天的约会”:举办专题推介会、专题座谈会、拜访政府部门、访问高校、考察园区,与香港企业与机构洽谈……这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全国首个赴大湾区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专题对接的活动。

  科技创新能力是香港多年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因素所在。如今,围绕大健康、大数据、大物流、新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广西正在与大湾区高端创新资源进行深入对接。

  为了更好地服务香港企业,广西还将在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里建立一个专门面向港资的香港产业园,打造双方合作发展新的平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