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小桑蚕吐出“大产业”

2019-01-17 15:29:47 | 来源:新华社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种桑养蚕十几年,家家卖茧大把钱;蒸蒸日上生活好,如笋楼房竖上天。”岁末年初,在“刘三姐故里”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不少农户正在田里忙着砍掉桑树枝条,为桑树过冬和来年桑蚕丰收做准备。

  有着“中国蚕桑之乡”之称的宜州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桑蚕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脱贫攻坚做出了重大贡献。

  “蚕儿谢恩来回报,吐丝结茧一包包;蚕农乐得哈哈笑,最美乐曲音飙高。”考虑到当地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宜州在鼓励引导农户种桑养蚕时注重发挥山歌的作用,努力帮助农户提高技术水平。“在进行产业政策、技术宣讲时,群众对不明白的地方就直接提问,歌手们就用山歌回答,群众关心什么就唱什么。”宜州区文联主席左丹说,桑蚕山歌歌词都是反映生产的,老百姓很容易接受。

  宜州的变化只是广西发展桑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21世纪以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的机遇,积极培育推广一批适合本地气候环境的蚕、桑优良品种,提升种养技术,大力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目前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位列全国第一。广西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袁毅告诉记者,以前一些蚕农盲目求快,养殖不规范,没等到化蛹茧便出售,导致蚕丝质量不高。为推动桑蚕产业提质升级,宜州积极做好原材料源头控制,大力实施“优茧工程”,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桑蚕优质原料茧基地,努力产出更高品位的生丝。目前宜州已建成优质原料茧基地14个,基地面积达4万多亩。“我们公司主要生产5A级生丝,原材料品质提升后,有望使宜州生产出顶级的6A级生丝。”袁毅说。

  在努力提升品质的同时,广西近年来积极围绕桑蚕延伸产业链,逐步向蚕丝被、织绸、家纺等茧丝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拓展。在缫丝加工设施设备改进的同时,加工工艺也不断改进,缫丝企业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产品销往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记者采访了解到,以前不少蚕区往往把未经过处理的蚕沙直接施入蚕园或者饲养家禽、家畜,有时候会导致蚕病暴发,造成养蚕歉收。认识到危害的村民,积极谋求改变。如今许多村屯都建有蚕沙池,有专门的企业前来收集,制成有机肥。仅在宜州,当地自建小型蚕沙池超过100个,助力蚕沙无害化处理。

  广西众多蚕区流传着“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的说法,涌现出一批蚕桑新村和种养大户。在宜州区德胜镇上坪村,村民兰孟铁告诉记者,自家种了10亩桑树,每年至少养10批蚕,一年养蚕的收入约10万元。“种桑养蚕虽然辛苦,但却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不菲收入。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靠桑蚕了。”

  “墙上电视是液晶,姑娘肩上披丝巾;桑乡如今最美丽,到处都是新农村。”在宜州,这样脍炙人口的山歌不时从桑田边唱起,唱出了桑蚕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当地群众依靠桑蚕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与希望。(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