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贫困户“蝶变”致富能手

2018-04-09 14:05:10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本报记者 韦义华  通讯员 黎培主

  发展“水稻-酿酒(酒糟)-猪(鸡鸭)-蔗(果林)”循环农业,年产值达到50万元,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近日,记者到钦州市钦北区采访时,脱贫户苏万石如此介绍他的致富经。

  苏万石曾是钦北区青塘镇那路村贫困户,他依靠勤劳双手脱贫摘帽,并成为当地种养大户、致富能手、脱贫典型、党员创业模范户。

  1982年,6岁的苏万石随改嫁的母亲到青塘镇那路村,继父苏子斌已年近50岁。“那时村上的水田、坡地、山林都分到各家各户,继父名下只得1亩多地,靠这一亩多地养活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贫穷户。”那路村支书苏万林说。

  苏万石初中毕业后,即南下广东务工,在砖厂打砖坯、轧钢车间喷漆……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98年,苏万石辞去工作从广东回到家中务农。他先后养猪养鸡、种甘蔗,也只够温饱,后因结婚还背上了几千元的债务。

  穷则思变。那路村山地多,适合种植甘蔗。2005年,苏万石承包村里农户撂荒的30多亩坡地种植甘蔗,当年甘蔗产量100多吨,成为村里“甘蔗王”。这一年,苏万石还入了党。

  然而,苏万石的家庭负担是太重了。他父亲苏子斌80多岁因病常年服药,80多岁的母亲一级残疾,3个子女均是在校学生,因此他家一直没有摆脱贫困。2015年底工作组到苏万石家作精准识别时,家庭综合得分为30分,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精准扶贫的“及时雨”,让苏万石如沐甘霖。苏万石说,结对帮扶的领导纷纷来认他这个“穷亲”,先后派他去参加各种致富技术培训,“联镇包村”单位、镇政府也安排他到各个产业基地参观学习。

  “2017年六七月份,我连续获得了3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和2.5万元养殖产业资金,为我解决燃眉之急。”苏万石说,他利用这些资金,开始创业。

  他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到了最大,新建了猪栏,还放养1000羽线鸡,种植了速丰林、沃柑、红心橙,开鱼塘养殖草鱼和肉鸭,投资8000多元在家里搭建一间酿酒小作坊,把创业所得的钱投入扩大再生产,滚动发展,形成了“水稻-酿酒(酒糟)-猪(沼)-甘蔗(果、经济林)”立体循环绿色农业链。

  “苏万石是我结对帮扶脱贫最成功、最有成效的一户。”青塘镇那路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人黄美庆说,“我帮他算了一笔账,去年卖鸡和稻谷折合人民币约1万元,酿酒月收入3000元,年种养产业及其他收入,产值达50多万元,家庭纯收入不少于10万元。”

  青塘镇党委书记赖华平说:“苏万石的成功脱贫,给贫困户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激起了大家脱贫致富的极大热情。”村民苏万爱就准备扩大母猪养殖规模。“我是看着苏万石搞种养有奔头,才有信心的。”苏万爱说,“除了养猪,我还养殖了1000多条黑肉蛇。”

  在那路村旁的石井水库一带山坡,村民你3亩我5亩,备耕改种附加值高的水果沃柑。黄美庆介绍,“今年全村沃柑种植面积200亩,预计未来3年可发展到2000多亩”。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