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侗寨贫困户搬迁记:“小洋楼”不花贫困户一分钱

2018-03-20 14:46:4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日子一定可以更红火”

  侗寨贫困户搬迁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实习生 王钰淇

  春节前夕,荣地村大寨屯村民潘国强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置办年货,今年他还有一项特殊的工作——装饰新房。

  荣地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一个侗族村民聚居的自然村落,村里共有341户1415人,其中贫困户127户471人。村主任潘剑介绍,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农和外出务工,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000元。

  1月26日,村里大寨屯22户贫困户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吊脚楼,不花一分钱住进了当地政府为他们新建的两层“小洋楼”。这些楼房位于距旧寨不足1公里处的荣地新村,外观设计风格与侗族传统木质吊脚楼一致,建材却由木头、竹子换成了钢筋、水泥。推开房门,客厅、卧室、厨房……稍一走神,来客会误以为走进了城里的单元房。

  搬家前,潘国强和兄弟两家三代十一口人挤在70平方米左右的吊脚楼里,人均住宅面积不足7平方米。这并不罕见,村里的木质吊脚楼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每栋楼可供居住的面积都不大。

  荣地村地处广西元宝山南侧,平均海拔近800米,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村。村里地势陡峭,局部地区坡度可达60度,属于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带。

  吊脚楼建在了这些安全隐患区,由于年久失修,这些老木屋漏风漏雨已成常态。遇到暴雨天,潘国强和一些邻居不得不暂时转移到较为安全的亲戚家或隔壁的学校居住。待雨过天晴后,再回家收拾。

  2016年8月,村子里连日暴雨,山洪冲垮了一户村民家的防洪墙。山洪退去,吊脚楼的两根柱子悬在了空中。虽然山洪并未导致人员伤亡,但这件事让周围的村民心有余悸。近两年汛期,荣地村频繁出现地质灾害导致房屋损坏的情况,每逢雨季村民们便生活在地质灾害的阴影下。

  当地政府早已注意到了这一情况,2014年,乡里就开始谋划,依托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政策,在荣地村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另建新居。

  “贫困户才能搬来住,我们又住不了。”荣地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耕地资源稀缺。得知要拿自家的耕地为贫困户建新房,原有耕地户主提出了反对意见。“村里搞建设项目是为了宜居乡村建设,占用大家的地也不是白占的。”潘剑多次为他们做思想工作。

  后来,在多方努力下,征地工作完成了。让潘剑没想到的是,不光被征地的非贫困户有意见,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也有怨言。

  “新房面积又小又不方便,我们这里虽然简陋但是还可以养猪、养牛。”贫困户潘庆光听说要收回原有住宅后有些不情愿,“新房好是好,就是太小!”

  贫困户普遍反映新居面积较小,乡政府了解情况后对原有75平方米户型方案进行修改,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国家标准共设计4种户型。考虑到侗族居民晾晒稻谷、养殖牲畜的生活习惯,在设计时特意在二楼预留了近30平方米的露天阳台,在楼房不远处的山坡上规划了近80平方米的牲畜饲养区。

  乔迁新居当天,妇女们一大早身着侗族裙装,头戴崭新的头帕聚在一起等待搬迁。简短的出旧寨仪式后,贫困户代表们肩挑禾把、柴火、棉被等物品走向不远处的移民新村。新家门口的红灯笼在浅黄色墙面映衬下显得尤为鲜艳。

  “高兴哦!有这么好的条件,自己不用掏一分钱,生活环境更好了。”47岁的潘福钦两个孩子均在读书,全家所有经济负担压在他和妻子身上。搬入近100平方米的安置房,潘福钦兴奋地说:“政府政策这么好,日子一定可以更红火。”

  四荣乡副乡长吴婷介绍,贫困户搬入新居后,依然享受原有扶贫政策。他们将继续培训贫困户学习灵芝菌种植与桃园、茶园护理技术,引导村民就近工作。对于外出务工意愿强烈的贫困户,他们还将提供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

  “当初做工作那么困难,现在他们搬到了新家,吃那么多苦也值了。”潘剑表示,当地正在申请将22户搬迁群众原有宅基地收回作为村集体经济用地,由村民小组用于经营农家乐,从而引导搬迁户参与开发获得分成收益。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荣地村大寨屯只是融水县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融水县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人口2093户9020人,近万名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群众住上新房子。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融水苗山气温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尽管天空飘起了雪花,但搬入新居的老乡们,热情地在家门口摆起长桌宴,声声侗歌和祝酒词中,满是乔迁新居的喜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