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绿水青山如何喜变金山银山——从五个观察点看广西生态旅游发展
2021-11-19 09:59:36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杨永娟责编:赵滢溪

绿水青山如何喜变金山银山——从五个观察点看广西生态旅游发展

桂林漓江。

绿水青山如何喜变金山银山——从五个观察点看广西生态旅游发展

贺州姑婆山。

绿水青山如何喜变金山银山——从五个观察点看广西生态旅游发展

柳州大龙潭。

绿水青山如何喜变金山银山——从五个观察点看广西生态旅游发展

左图:南宁大王滩。 右图:北海涠洲岛。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近年来,广西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一手抓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精心呵护绿水青山;一手抓生态旅游,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匠心点化绿水青山,谱写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文明发展新篇章。

  本文选取桂林漓江、贺州姑婆山、柳州大龙潭、南宁大王滩、北海涠洲岛作为观察点,反映广西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的经验和成就,以资借鉴。

  1 鹭舞漓江间

  今年入秋以来,在漓江九马画山、黄布倒影景点所在流域,青山、绿水、翩翩起舞的白鹭,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生态画卷。

  白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俗有“环境检测鸟”之称。“这是白鹭用‘翅膀’对漓江生态环境‘投票’,漓江生态的确一年比一年好!”北京游客郭女士说。

  近年来,广西咬定绿水青山不放松,加强漓江的生态建设与科学保护。2019年,广西又启动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实施漓江综合治理、漓江生态保护、漓江生态修复等6大工程,让这条“世界最美之一的河流”焕发新的光彩。

  山更绿了。“大刹风景”的私挖滥采得到根治。目前,桂林已完成42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其中漓江风景名胜区及可视范围内21座矿山全部复绿,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漓江河道挖砂问题已全面消除,修复非法采砂点近90万平方米。

  水更清了。漓江源头、沿岸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完成植树造林107.7万亩,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0.46%,涵养了水源。漓江沿岸城镇和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漓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

  游客多了。阳朔县兴坪镇渔村,曾是漓江污水直排严重的地方之一。生态修复之后,村貌焕然一新,处处是景,游客纷至沓来。渔村居民张金铭告诉记者,“经过整治,村里环境大变样。我们民宿的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村民富了。“今年1—10月全村游客接待量达到64.56万人次,同比增长19.38%,旅游收入同比增加1200万元。”渔村党支部书记唐存学说。

  2 红染姑婆山

  初冬时节,姑婆山仙姑溪两岸的树叶或黄或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分外绚丽。“这个季节的姑婆山是最迷人的!”广州游客唐小姐说。

  距离贺州市区21公里的姑婆山景区,是湘桂粤交界处的一颗绿色明珠。姑婆山峰高谷深,瀑飞溪潺,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99.55%,素有“华南天然氧吧”“瀑布森林公园”之美誉,是粤港澳大湾区民众休闲养生的乐园。

  近年来,贺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姑婆山旅游区发展获得质的飞越。

  环境更美了。景区发展坚持“保护第一”,严厉整治公园内乱砍滥伐、偷猎盗猎等违法现象,各种植物、动物得到有效保护。景区建设严守生态规划,不仅没有破坏公园森林生态环境,还让公园在美化、亮化、绿化等方面得到提升,整个公园的景观得到改善。

  设施更全了。景区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景区内高标准的游客中心、旅游公厕等设施一应俱全,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外部旅游公交直达景区,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影响更大了。近年来,景区因时制宜,开展“登山赏花节”“国际马拉松越野跑比赛”“帐篷露营篝火晚会”等生态旅游活动,持续打响生态旅游品牌。

  景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一批农家乐、民宿纷纷涌现,不仅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也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真正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3 烟笼大龙潭

  立冬之后,天气日渐寒冷,柳州迎来了“龙潭烟雨”奇景。清晨,走进大龙潭公园,只见水面升起袅袅白雾,弥漫在山水之间,令原本美丽的公园宛若仙境。

  大龙潭公园位于柳州市区,喀斯特风貌突出。徐霞客游览大龙潭时曾赞叹:“龙潭幽水,玉镜镶嵌,笼浓淡烟霏,映云影天光。想桃源非出世外,好景原在此方!”“龙潭烟雨”持续出现,是大龙潭生态保护见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尺。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大龙潭公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全力做好“生态+旅游”大文章。“我们一直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建设和管理景区,杜绝急功近利、粗放开发,不可再生资源没有被破坏。”柳州龙潭公园管理处主任黄敬东说。

  在建设上,不论是改造镜湖驳岸和雷塘驳岸,建设排污工程和健康步道,还是兴建侗、壮、苗、瑶、傣等少数民族村寨,均恪守“绿色发展”理念,让一切基础设施都融入秀丽的山水之间,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管理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教育作为核心内容,严格项目准入程序,关闭烧烤场、禁止车辆入园、启用民族乐器馆,在环境容量的范围内有效控制游客数量,开展志愿者活动,加大文明游园的宣传引导,让生态旅游和文明旅游深入人心。

  因为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美、服务优质,景区相继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城市生态客厅”。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大龙潭景区接待游客262.44万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长37.7%。

  4 乐在大王滩

  “快看,湖边有好多鸟儿,真美啊!”11月17日,南宁市三十七中一群学生来到大王滩风景区开展社会实践,当他们登上鸟类观测平台,顿时被眼前温馨的“百鸟度冬图”吸引住了。

  从南宁市中心前往良庆区那马镇大王滩风景区,车程近30公里。近年来,作为广西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大王滩,在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了有益探索。

  开展综合整治。2011年9月至今,南宁市政府累计投入1.7亿多元,统筹协调多部门开展大王滩水库水面及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大王滩水库水面养鱼网箱、库汊拦网等整治清理工作,还民一湖清水。

  推进湿地保护。围绕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大王滩开展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在水库边坡实施生态护岸2195平方米,退塘还湿约600万平方米,恢复鸟类栖息地约7万平方米……

  整治与保护,让大王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为广西水库生态保护的典范。但生态保护,也给水上娱乐项目划出了红线。大王滩主打的游船项目不能搞了,旅游怎么办?“景区因势应变,提出‘由水转陆’的发展思路。”良庆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农海菲说。

  景区以大王滩水库枢纽工程和国家湿地公园为基础,通过建设湿地科普馆、湿地科普长廊、湿地科普学校等系列设施,开发《一度电宝宝的诞生和旅行》《神奇植物与我的奇遇》等系列研学课程,打响了“水利生态+研学旅游”品牌。

  据统计,今年1-10月,大王滩风景区接待游客32.6万人次,同比增长19%。国庆假期,大王滩梵特希精品民宿供不应求,7天住宿全满,每天营业收入1.8万元左右。

  5 鲸戏涠洲畔

  “说走就走,踏浪上涠洲……”11月1日,“冬游广西”第一天,来自四川的游客高先生听着《涠洲谣》,漫步涠洲岛,第一次目睹滴水丹崖、五彩滩涂、幕崖昔阳等海岛美景,深深陶醉了。

  与北海银滩隔海相望的涠洲岛,是我国最年轻、规模最大的火山岛,2004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之后入选“中国最美十大海岛”。旅游业的兴旺,给涠洲岛带来巨大的人流和资金流,但对海岛生态保护也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涠洲岛既是旅游岛,更是生态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涠洲岛的生命!”2018年,《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应运而生,为保护涠洲岛生态环境、规范涠洲岛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尚方宝剑”。

  几年来,北海市、涠洲岛坚持法治思维,增强生态执法力度,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清理海上非法养殖,建设生态绿色项目,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维护最美海岛的优良生态环境。

  海洋生物是“生态晴雨表”。在严格的环境保护下,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显著恢复,一个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区正在不断扩大。2018年,在涠洲岛海域首次发现了大型鲸类生活群体,截至今年1月,鲸群识别个体已达48头,“鲸戏涠洲畔”成为最美的生态画卷。

  民宿业态的分散经营特点,也考验涠洲岛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我们引入企业对岛上的珊瑚石老房子进行改造,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村落原貌,村民也得到实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生态和旅游两相宜。据统计,今年1—10月,涠洲岛接待上岛游客112万人次,同比增长62.21%;实现旅游收入约16.64亿元,同比增长65.57%。(广西日报记者 吴丽萍 通讯员 李志雄 邹如意  图片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