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生态为底色 碧水映邕城
2021-04-30 10:24:21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杨永娟责编:赵滢溪

生态为底色 碧水映邕城

一江碧水绕邕城。 黄维业/摄

生态为底色 碧水映邕城

经过全流域全要素治理,那考河从黑臭小河沟蝶变美丽的湿地公园。 徐天保/摄

生态为底色 碧水映邕城

朝阳溪流域治理成效初显。 钟良识/摄

生态为底色 碧水映邕城

沙江河流域治理融合海绵化理念,并建成广西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 徐天保/摄

生态为底色 碧水映邕城

今年3月,南宁市亭子冲流域治理工程(一期)正式竣工,曾经备受黑臭水体困扰的亭子冲成为一条具有防洪、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的健康河道。 徐天保/摄

生态为底色 碧水映邕城

位于心圩江的罗赖沟,将建设为国家示范点水生态公园。 徐天保/摄

  人间四月天,草长莺飞时。

  百里秀美邕江步移景异,十八条内河水清岸绿,绘就一幅生生不息的民生画卷。

  就在几年前,这些清澈河流的部分支流或河段还是异味难闻、垃圾遍布的“黑臭河”“纳污河”,如同一道道城市伤疤,成为市民心中的痛点。2015年普查结果显示,南宁市建成区有13条内河共38个河段属于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总长度99.4公里。

  民之所盼,政之所往。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为抓手,持续改善城市水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切实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首府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南宁市高位统筹,打破“九龙治水”格局,成立以南宁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市长担任指挥长的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通过“市主导、城区负责、部门统筹、企业挑重担”的组织方式,以“高统筹、强队伍、优机制、大投入”掀起了“大攻坚”的高潮。

  经过1800多个夜以继日的治水攻坚,南宁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对建成区黑臭河段实施全面系统治理,原有的38个黑臭河段现已消除黑臭,流域生态功能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一条条昔日黑臭小河沟,如今依次蝶变美如画,竹排江、心圩江、朝阳溪、亭子冲示范段逐步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活场景。

  1 直面短板弱项 打响“五大攻坚战”

  南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常年高温多雨。由于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城市内河自净能力弱、建成区合流制区域面积较大,导致黑臭水体治理极易出现返黑、返臭问题。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指出,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南宁市为此深刻反思,以问题为导向,将原先分段治理、按行政区划治理的思路调整为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强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工作措施,出台《南宁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采用“黑臭水体+”系列治水“组合拳”,轰轰烈烈打响了污水厂建设、管网建设管养、征地拆迁、河湖清淤及岸线垃圾清理、沿河村庄及河道生态修复“五大攻坚战”。

  污水处理能力赶不上污水产生量,河流黑臭问题便难以根治。南宁市直面短板弱项,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作为治理黑臭水体的重点,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标扩容工作。2018—2020年,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安排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12个。其中,江南污水处理厂水质提标及三期工程作为我区有史以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之一,总设计处理规模86万吨/天,出水水质全部执行国家一级A标准。随着12个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全部按计划通水试运行,南宁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3万吨/天,超过全市日均自来水供应量,可以满足现状及未来几年的城市污水处理需求。

  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从2017年5月起,南宁市采用管道监测机器人、管道声呐、潜望镜等先进的检测技术,进行道路地下雨污管道全面普查,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展管网建设改造。2018—2020年,南宁市建成区累计完成市政污水管网建设约645公里,完成改造雨污管网错混接点8362个,完成整治污水管断头点295处,完成管网清淤修复约296公里;陆续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2015年以来,普查发现的内河排口全部完成整治。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南宁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市政排水管网和河道水体联动,推行“厂—网—河(湖)”一体化管理。全市排水设施纳入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一张图”管理,开展埌东污水处理厂“厂—网—河(湖)”一体化试点。

  为了从源头上系统解决污水溢流入河问题,南宁市集中排查整治“小散乱污”企业,清理沿河畜禽养殖,开展流域农村及城中村改厨改厕,规范粪便污水收运处置,控制生活、工业、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累计完成整治“小散乱污”企业199家,内河沿岸500米范围内的畜禽养殖户全部完成清理,完成内河沿河村庄改厨486户、改厕573户。南宁市环境卫生协会成立疏通清理分会,出台《南宁市粪便污水收运处置一体化运营管理方案》,对现有从事粪便污水清掏运输的个体户、私营公司实行备案登记,为全市粪便污水清运车辆安装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有效遏制粪便污水偷排乱排行为。

  同时,开展河道清淤及岸线垃圾清理,有效削减水体内源污染。2018年以来,重点对朝阳溪、亭子冲、那洪沟、那平江等河段进行清淤,完成清淤总量约9.65万吨。建立健全流域范围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通过无害化焚烧和填埋处置的方式,沿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2 融入“海绵”理念 恢复水体良好生态系统

  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5年,南宁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的内河流域治理项目——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通过先抓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再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把纳污河变成了湿地公园。

  2017年以来,南宁市将那考河生态治理模式复制应用于城市内河综合整治,从“末端治理”和“只治水里”转向“全过程治理”和“水陆同治”,统筹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开展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

  2019年1月1日投入正式运营的沙江河流域治理项目,是南宁市以那考河为模板建设的第二个流域治理项目。项目总投资20.08亿元,治理河道8.6公里,建设截污管线18.3公里、补水管线4.7公里,建成广西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经湿地生态净化后向主河道上游补水。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下沉式湿塘、生物滞留池、面流湿地等渗蓄净化设施,提高“海绵体”质量,增加雨水渗蓄能力,加大对雨水净化力度,有效缓解了河道周边内涝,削减了径流污染负荷,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位于那考河、沙江河下游的竹排江茅桥湖至邕江出水口段,也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了系统治理。南宁市还相继落地了南宁市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塘江综合整治工程3个PPP项目(涵盖8个内河流域)。同时,运用生态治理的思路,推进朝阳溪、亭子冲、那平江等流域系统治理。编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按照“四定”原则对建成区13个内河流域进行“一河一图”挂图作战,科学统筹治理工作。

  经过系统治理,截至2020年底,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南宁市建成区内河流域水环境明显好转,一条条流经人口密集区的城市内河旧貌换新颜。

  3 “河长制”护航 保障美丽水生态

  面对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果,如何长久巩固,长期惠民?

  南宁市注重把“治水”与“管水”有机结合,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每位市领导负责联系一条城市内河,要求每月现场巡河检查和协调服务不少于1天,督促市、区、乡、村四级3047名河长、45名湖长全面履职尽责。将全市涉及黑臭水体治理的17个市直部门和8个城区(开发区)及多个市属平台公司完成治水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绩效考评专项指标,压紧压实治水管水责任。

  该市在全国创新设立水环境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一级指挥、两级督查”的督查工作体系,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项目进度“红黑榜”通报制度。坚持治水为民与宣传教育“两手抓”,发动志愿者和群众担任“民间河长”,通过开门治水人人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行排水设施一体化管理体制,由南宁北排管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全市排水管网运营,将原来由近30家单位分别管理改为1家企业统筹运维。

  “污水地下走,清水河中流,漫道林中过,两岸绿成荫。”而今的邕城,湿地公园沿河而建,花海树林点缀其间,展开的不仅是绿水青山的美景,也是优美生态带给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是成为落实强首府战略带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在首府南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良好的水环境治理成效,助推南宁市于2019年5月成功入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1月南宁市开展竹排江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入选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的典型案例;2017年、2018年连续荣获“美丽山水城市”称号;2020年11月通过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的黑臭水体治理专项督查考核现场检查。

  (郑玉琳 蒋 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