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一项生态产业改变了南宁邕宁区那贡坡移民的命运—— 遍栽茱萸富众人
2020-09-02 09:08:07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唐志强责编:赵滢溪

一项生态产业改变了南宁邕宁区那贡坡移民的命运—— 遍栽茱萸富众人

  那贡坡吴茱萸产业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周边不少市县、乡镇、村屯的群众前来取经。

  本报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蒋林林 张林忠 文/图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承载着唐代诗人王维思情的诗句,已传颂千年。不过,对于南宁市邕宁区新乐村那贡坡大化移民安置点贫困户韦庆成来说,生平初次听人说起“茱萸”,是2014年底。

  2015年4月,吴茱萸合作社在那贡坡成立,当地移民群众开始种植吴茱萸;2016年合作社58户种植户产业分红10万元;2017年60户分红83万元,其中1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8年78户分红近170万元,平均每户超过2万元;2019年虽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80户依然分红190万元,合作社成员领到4000至7万多元不等的分红金,其中村民韦光先最多,领到70952元。

  而韦庆成,依靠吴茱萸产业分红及苗木、枝条销售等,2018年纯收入18万元,成了“脱贫网红”。全家11口人搬出26平方米的石棉瓦房,住进三层半的新楼房。

  山外来客 缘起茱萸

  2014年12月,南宁市良庆区的黄炳珠瞒着家人,转让了3家快餐店和1所驾校,“闯”进那贡坡。村民们听说,这个外村人要来投资,带领移民群众发展吴茱萸产业。

  吴茱萸为何物?村民们满眼迷惑。黄炳珠拿出手机,耐心讲解。吴茱萸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浙江、江西等地,在河池、百色等山区有野生零星分布,有人在房前屋后偶尔种一两株。其果实入药,药用广泛,近年来市场火爆,价格稳中看涨。

  万事开头难。黄炳珠刚到那贡屯时,天天跑队长家,隔三岔五就请队长召集村民开会。每次等到晚上8点后,村民干完农活吃过晚饭才来,几乎次次开完会已到凌晨。

  黄炳珠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让利给村民。他主动提出,由合作社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力。收获之后,产值与村民三七分成,让农民拿70%。此举终于打消部分村民的顾虑,其中58户响应参与,并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了300多亩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2015年,黄炳珠在那贡坡周边成功种植吴茱萸3万多株。

  经过几年磕磕绊绊发展,合作社成员从原来的58户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户,还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约200户农户参与种植,实现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3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成为广西首个大规模连片种植吴茱萸的基地。

  告别“蜗居” 改写命运

  1996至2002年,大化瑶族自治县9个乡的296户群众分批移民到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其中,125户在那贡坡移民安置点安家落户。受当时条件限制,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那贡屯移民群众家家蜗居在26平方米的石棉瓦房。

  那贡屯山多地少,移民群众长期以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全村人日子过得紧巴巴。

  吴茱萸产业点燃了村民心头的希望。在合作社的精心指导和社员们的用心呵护下,基地吴茱萸长得特别快,第二年就开始挂果,58户社员当年分红16万元。

  红通通的百元大钞,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加入合作社的群众越来越多,那贡坡的吴茱萸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韦庆成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之一,这几年,他心中的数清清楚楚。“2015年用4亩坡地加入合作社种植吴茱萸,次年就收入6000元;2017年增种了10亩,分红6万元;到了2018年,合作社分红9万多元,自家卖苗木又得8万元,卖枝条还得1万元,那年得了18万元,三年共收入24.6万元。”韦庆成一下子从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变了致富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小小吴茱萸,激发了那贡坡移民群众发展生态产业致富的内生动力。为了实现吴茱萸产业示范园生产、晾晒、加工一体化,经过村民代表讨论,将南宁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专项扶贫资金、脱贫攻坚奖励金共计65万元投入吴茱萸种植基地,用于建设烘干房、晾晒厂以及吴茱萸种植项目,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增收5.2万元,有效实现了农户增收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产业收入长期且稳定,群众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国家移民搬迁和房改政策的推动下,他们纷纷投入拆旧建新行动,住进了崭新的新新家园小区。

  “那26平方米的棚屋我住了20多年,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小洋楼。”韦信标激动地说。在新新家园小区内,移民群众家家户户建起3层半楼房,屋内装修全新,各种家电设备齐全,村民们精气神更足了。

  那贡坡吴茱萸产业的成功经验,吸引周边不少市县、乡镇、村屯的群众前来取经。

  取枝于林 还枝于林

  近年来,合作社以吴茱萸种植销售为中心,拓宽思路,进一步延伸生态产业链,以“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循环利用吴茱萸修剪下来的枝条,制成食用菌菌棒,创建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基地已建成3000平方米生产厂房,其资产属村委所有,村集体收益按照“厂房租金+利润分红”的方式获取,厂房租金和利润分红每年都也有固定收益。不少村里的妇女家里种着吴茱萸,又在生产基地打工,获得双份收入。

  移民群众韦秀莲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拉扯大两个孩子。2015年,她种下10亩吴茱萸。近年来,又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前两年,家里修建了楼房,2019年,小儿子结婚生子。忙碌之余,享受着天伦之乐,她觉得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目前,基地聘有8名长期工人和30名临时工,并带动30户以上农户加入食用菌产业。

  “做工熟练的村民,一个月挣3000多元不是问题。”在大棚内,基地负责人黄炳珠边指导剪菌边介绍情况,“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既增加工作岗位,产销也能翻番,让乡亲们脱贫永不返贫。”

  “前几年,修剪下来的吴茱萸枝条都当柴烧掉了,有点浪费。现在食用菌产业做起来后,我们把它碾碎、发酵,做成菌棒,每吨枝条附加值6000元。”黄炳珠说,合作社聘请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发展黄金菇种植产业,产品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衍生高品质生态林业产品。

  此外,回收的菌棒还被制成有机肥,每吨附加值800元。有机肥用于吴茱萸、桑树、果树等,肥力高效,改良土壤,形成“取枝于林、还枝于林”的高效生态循环经济。一项生态产业改变了邕宁区那贡坡移民的命运——

  遍栽茱萸富众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