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广西今朝更壮美

2019-09-03 09:02:37 | 来源:人民网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2万亿元

  全区生产总值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24.5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2万亿元

  825万人

  2012年至2018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3.7%

  91.6%

  2018年,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6%

  9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陈武出席,以“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为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去年12月又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词,要求“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

  鹿心社说:“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作为新时代广西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把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作为广西改革发展的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工作方针,加快推动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四大优势,八桂圆梦正当时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桂林兴安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打开门就是东盟,走两步就是越南”,广西沿海沿江又沿边;“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鹿心社用“文化底蕴好”“区位条件好”“风景风情好”“红色基因好”概括广西的四大优势。

  鹿心社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生产总值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24.5亿元到2011年突破1万亿元,再到2018年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产业基础极为薄弱,现在已经拥有食品、汽车、机械等10个千亿元产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高铁动车运营里程1771公里,91%的县通了高速公路,沿海和内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分别达2.5亿吨、1.1亿吨。

  开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广西不断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合作,连续成功举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西部陆海新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点开放战略正务实推进。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广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深度极度贫困地区,举全区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2年至2018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3.7%。

  “昔日‘老、少、边、山、穷’的广西,逐步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鹿心社说。

  “二次创业”,传统产业开新局

  如何落实中央部署,推进高质量发展?陈武表示,首先要把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过来。

  近年来,广西积极推动糖、铝、机械等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广西蔗糖产量占全国60%,过去数量大,但质量水平不高,平均单产才4吨多。近年来,广西推进“双高糖量蔗基地”建设,初步建成500万亩“双高”基地,单产达到6吨多,含糖量也大为提高。与此同时,通过组建糖业集团,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和整个糖业发展水平,延伸产业链。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广西机械工业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近些年,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机械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今,柳工、玉柴等机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已进入全国前列。

  广西还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几乎是一片空白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

  变“绿”为宝,生态优势金不换

  生态立区、生态惠民。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接力棒”在八桂大地上不断传递,“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鹿心社表示,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嘱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2年至2018年,广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4.1%;2018年,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6%;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位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排全国前列,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我们将依托广西优良的生态资源深入实施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变‘绿’为宝、点‘绿’成金,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鹿心社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