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南宁邕宁区:开启五千年蚕桑文化的工业化传承之旅

2019-05-15 15:48:42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消息(穆德爽): 一直以来,南宁市邕宁区有着种桑养蚕的优良传统。但因种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蚕茧质量差,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为此,邕宁区党委、政府通过考察和调研,先后引进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在广西率先开启规模化种桑养蚕及深度开发,将五千年蚕桑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融合,不仅趟出一条让农民脱贫增收的好路子,还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蚕桑文化在广西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南宁邕宁区:开启五千年蚕桑文化的工业化传承之旅

  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 摄影 何光民

  在南宁市邕宁区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干净整洁的蚕房里,44岁的廖春年捧起刚刚采收的蚕茧,高兴地说:“你看这茧,雪白雪白的,个头均匀,比我们以前家庭传统养蚕采收的蚕茧质量好很多,肯定5A哦。”

 

 摒弃单打独斗 同耕一隅桑田

  廖春年是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村民,和其它村民一样,她的家里也是祖祖辈辈靠种桑养蚕为生。但却如诗中所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种桑养蚕发生质的飞跃。

  为改变这一现象,又能发挥区域优势,邕宁区结合实际,决定引进技术专业、市场成熟的龙头企业,规模化种桑、工厂化养蚕。既不改变村民多年的生活习惯而致富奔小康,又能将五千年的蚕桑文化发扬光大。

  为此,邕宁区把种桑养蚕作为三江村的优势产业、重点产业来抓。他们引进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示范园+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将桑蚕培育、繁殖、推广、产品综合研发利用于一体,改变农户单打独斗的传统桑蚕模式,打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

南宁邕宁区:开启五千年蚕桑文化的工业化传承之旅

  示范园的采桑工人在桑园摘采桑叶 摄影 何光民

  自从来到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做了车间工人,廖春年与爱人不仅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主要的是零风险、收入稳,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像廖春年这样的车间工人,在公司里还有很多。

  如今,短短三年间,3000多亩以杂树为主的丘陵变成了桑树遍野的金山,不仅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闯出一条蚕桑产业工业化发展新路。

南宁邕宁区:开启五千年蚕桑文化的工业化传承之旅

  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的标准化桑园 摄影 何光民

 

  摒弃传统种养  收获共同富裕

  区别于传统种养模式,示范园改变以往人蚕混居、效率不高、劳动量大的状况,采取种养分离的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优质的蚕种和桑苗,专人采桑、自动喂蚕、自动上蔟再到高速分选蚕茧,种桑养蚕的全过程以工业化方式进行革新。

  廖春年说,以前她在家里用传统方法养蚕,从种桑、摘叶、喂蚕、收茧,每道工序都由自己完成,一个人最多只能管理2张蚕床,而在养蚕车间,她们2个人管理20张蚕床,而且蚕茧质量都是5A。

  一时间,示范园工业化种桑养蚕模式引爆整个行业,作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廖春年经常接受各媒体记者采访。她说,按传统的方式养蚕,抛开天气和蚕病影响,她家每年收入差不多有一万多元。而现在,她和爱人都在工厂务工,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入股合作社分红,她家年收入有6万元,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南宁邕宁区:开启五千年蚕桑文化的工业化传承之旅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村民廖春年 摄影 陆建德

  正在小蚕房进行消毒工作的车间技术员蓝兴旗说:“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现在车间内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和把关,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从熟悉到熟练再到精通,产品质量自然就能得到保证。”

  小蚕房内,有专业的加湿、消毒设备和温控器,正在睡觉的小蚕在干净舒适的温床中慢慢苏醒、脱皮。目前,示范园已建成这样的智能化小蚕共育中心1200平米,建成大中蚕房3万多平米,蚕沙无害化处理中心2000平米,桑叶储运中心700平米,23栋大(中)蚕房配备电动桥式喂蚕车、自动上蔟架、水帘空调、自动热风循环等装置,工业化养蚕规模可谓业内翘楚。

南宁邕宁区:开启五千年蚕桑文化的工业化传承之旅

  示范园内工业化养蚕车间的网格蔟 摄影 何光民

  2018年,该基地边建设边生产,产出蚕茧100.5吨,综合产值810万元,不仅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同时,扶贫效果凸显,带动三江村农户人均年增收2900多元,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延伸产业链条 共享丝绸荣光

  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民来自浙江的桑蚕世家,对蚕桑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他说,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蚕桑文化历久弥新,而广西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在信息共享的时代,单打独斗已不适合产业的良性发展,只有走集约化发展路线,才能让蚕桑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为此,今年该公司创新成立了“南宁市深度贫困村桑蚕产业互助会”,将南宁市34个贫困村桑蚕产业示范园通过互联网云技术接入“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帮扶深度贫困村发展桑蚕标准化种养水平,让桑蚕产业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企业有大爱,政府有担当。为更好传承蚕桑文化,构建蚕桑绿色生态“产业链”,早在2015年,邕宁区就引进蚕桑加工的龙头企业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以开发缫丝、绸缎生产为产业,在三江村等地进行鲜茧收购,使蚕桑产业在广西得以更深远的发展。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邕宁区桑蚕面积3.8万亩,产值1.3亿元,截至2018年12月,邕宁区桑蚕面积已经发展到5.6万亩,产值达3.38亿元,三年时间产值增长了2.6倍。

南宁邕宁区:开启五千年蚕桑文化的工业化传承之旅

  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的缫丝车间 摄影 何光民

  邕宁区那楼镇镇长胡学东说,邕宁区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专门成立示范区领导小组,定时开会、及时解决问题。目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那楼镇成了名副其实的“桑蚕之乡”,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将示范园打造成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把古老的蚕桑文化与现代文明充分交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

  在浩瀚无边的桑园内,陈国民感慨地说:“桑树浑身是宝,尤其是根系发达,对石漠化治理非常有效,具有固坡、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想起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原来桑树也是如此,不仅用桑叶喂养春蚕,还将根深植于故土,所谓桑梓情怀,莫过于此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