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住文化留住根 ——“壮美广西 幸福村寨”系列报道之六
广西日报  2019-09-16 08:55:54

留住文化留住根 ——“壮美广西 幸福村寨”系列报道之六

  罗城石围古村新貌。廖光福/摄

留住文化留住根 ——“壮美广西 幸福村寨”系列报道之六

  罗城石围古村旧貌。韦如代/摄

  本报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廖光福

  仲秋时节,记者走进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古村。穿行在铺着石板路的深巷里,只见一栋栋悬山式或硬山顶式、屋檐撑拱斗拱的房屋古色古香;每栋房前有门楼,大门上有“凤穿牡丹”“喜上眉梢”等吉祥喻义的特色图案……

  据记载,该村始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居到此,至今已有640多年历史,居民均为银姓仫佬族。村中现存古屋70多间,其中,最老的古屋已有200多年历史,均为砖木结构,悬山式或硬山顶式、屋檐撑拱斗拱建筑;屋檐与内墙壁画精细,花窗格式图案丰富,雕工精巧,蕴含着浓郁的仫佬族文化元素,是罗城传统仫佬族木雕工艺的精品代表。

  然而,该村古民居一度因年久失修,自然损毁加速。为有效保护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2012年,罗城正式启动了石围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村古民居、青石板古巷道进行修复保护,建起了仿古仫佬族门楼,建成了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

  原县文物馆馆长银景琦介绍,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是当时广西第一个建成的屯级民俗博物馆。如今,馆内展示了400多件文物,可让游客零距离了解仫佬人这一古老农耕民族的人文历史和习俗。

  在实施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的同时,石围古村还建起了文化娱乐中心、足球场等休闲健身场所,组建了文艺队,编排仫佬族风情舞……

  村容村貌的升级改造丰富古村寨的内涵,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发展,2014年石围古村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现在生活质量好多了,村里有了路灯、灯光球场、健身运动场,乡亲们跳舞健身,嬉戏玩耍,还时常有电影公司下乡来免费放电影,生活丰富多彩。不像以前,屯里开会连个固定场所都没有,大伙有时蹲在树底下,有时挤在路边。”村民银星求感慨。

  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使石围古村旅游开发迎来了机遇。2016年,有旅游开发公司入驻,提出以山水为媒、文化为魂、民生为本的旅游发展思路,依托仫佬族民俗风情,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团结和谐的仫佬族文化村庄,石围古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吃、喝、玩、乐,样样都有民族风,很过瘾!”今年五一期间来到古村游玩的柳州游客朱女士说。仫佬族姑娘古歌红蛋喜迎宾,特色美食,龙狮共舞……石围古村的浓郁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

  “近两年来,每年来到这里旅游有近10万人,给群众带来增收的机会。”中石村党支部书记银书积说,“石围古村开发成景点后,村民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多,眼界开阔了,观念也改变了,民族更团结和睦了。”

  因为留住了文化,也留住了乡愁留住了根。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常来此寻古探幽、采风写生。如今,这个居住着120多户人家的石围古村,已蝶变为一个承载仫佬族历史文化、展示民俗风情、宜居宜游的新农村。

  记者微评

  善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好这份营养,日子就会过得更好。罗城实施了石围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之后,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留住了文化,就留住了根,就留住了乡愁;留住了文化,就留下了独特,就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古老的仫佬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编辑:骆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