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昔日扫把草 今日是个宝 ——防城港市首创岗松人工种植见闻

2018-11-02 16:58:43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广西日报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潘正伟

  来到位于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的防城港市岗松产业核心示范区,绿油油香喷喷的岗松长满山野,绿了一座座山头,富了一户户人家。

  A  不起眼的野草其实是宝

  当地老百姓习惯称岗松为“扫把草”,从前多用于制作扫把或用作薪柴炭火。2000年夏天,一位中年男子骑摩托车来到红沙村,独自一人天天在荒山坡上转悠。大家都很奇怪:穷山坡上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呀!

  很快,当地人发现,这位名叫赖沛荣的广东老板,感兴趣的是细细绿绿的扫把草。

  一年前,在广东打理着水草垫生意的赖沛荣,参加广交会时不经意间听到比利时商人通过翻译询问:“中国有没有岗松篱笆?”赖沛荣恰好知道岗松这种植物,感觉其中必有商机。

  岗松生长于低丘山坡草灌丛中,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也是改良土壤结构和沿海生态环境的多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其中防城港市野生岗松分布较多。

  实地考察并请教专家后,赖沛荣加深了对岗松的认识。岗松根系发达,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平衡。岗松枝条是编织篱笆工艺品的主要原料,岗松叶可用于提炼岗松油、打粉,成为广西著名灭菌外用清洗液“肤阴洁”的主要配方,也是生产蚊香、面膜等日化用品的一大原料。岗松油的主要成分绝大多数也存在于新西兰国宝麦卢卡树中,以重量计达86%,而且与麦卢卡同属桃金娘科植物,所以被称为“中国的麦卢卡”。岗松还具有化瘀止痛、杀菌消炎、清热锊毒、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的功效。不起眼的扫把草,其实集生态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

  B  原料不足还靠人工种植

  赖沛荣知道,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起初,他从农民手中收购岗松枝条,一家人齐上阵,手工编织岗松篱笆。2005年,随着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他的工艺编织公司应运而生,主要生产以竹、木、藤、芒、岗松等为原料的编织品,全部出口远销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英国、比利时等国家。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料供应不足,光靠野生资源不可能把岗松产业做大做强,人工种植才是长久之计。赖沛荣挨家挨户跟红沙村村民商量租地,来到刘屋组刘和家,刘和的儿子觉得不可思议:“租地种不值钱的扫把草?来骗地的吧?”好在刘和夫妇之前卖过扫把草给赖沛荣,一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出租70亩。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努力,赖沛荣租下了红沙村4000多亩山坡地。有了地,还得有技术。防城港市林业局领导给他推荐广西林科院经济林专家李开祥,从此广西开始了岗松人工种植研究。

  2015年4月,公司成为广西林科院岗松产研合作基地。岗松人工种植在世界上没有范例,李开祥团队通过研究,攻克了岗松繁育的技术难题,同时探索出对野生林分人工抚育的实用技术,支撑公司从300亩试验逐渐扩展到4000亩规模,建成我国唯一的岗松人工林试验示范培育基地,先后合作开发30多个品种,申请专利10多件,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不仅保障了可持续供应的优质原料,也成为促农增收的科技扶贫示范项目。

  岗松人工林基地建成后,公司建立半机械岗松篱笆生产线,改变以人工编织为主的生产方式,从粗放生产逐渐转向集约化经营。“我们公司采用订单式生产,上半年下单,下半年发货,供不应求。”销售部经理余旭萍说,公司每年都参加广交会,展示公司新产品,吸收新客户。

  今年年初,西班牙商人胡安·霍斯上门考察订购岗松篱笆时说:“你们生产的岗松篱笆做工精细,质量稳定,希望能够长期合作。”

  9月20日下午,在2000平方米的厂房里,四条岗松篱笆生产线同时开动,20名工人正在赶制西班牙老板的“大订单”,人人忙得汗流浃背。2017年,公司完成加工编织品总产量500多万平方米,年出口销售额8000多万元。

  C   作坊变集团一年无淡季

  近年来,公司以防城港市岗松产业示范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岗松3万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参与岗松种植加工的农民650多户2500多人,其中扶持贫困户240多户1200多人。岗松种植户年均收入8000多元,人均增收510元。

  公司在防城港市及周边地区50多个乡镇发展家庭作坊式岗松篱笆编织加工点800多个,安排农村劳动力5600多人。公司分别被自治区扶贫办、林业厅认定为“广西扶贫龙头企业”和“广西现代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公司董事长赖沛荣介绍,光坡镇红沙村刘屋组33户就有24户参加岗松种植加工,形成了岗松产业扶贫专业村。记者走进红沙村,只见年过古稀的刘和夫妇坐在家门口,一边编织5米长1.5米宽的岗松篱笆,一边唠家常,其乐融融。

  谈笑间,刘和兴头上来,用朴实的当地白话唱起山歌:“家乡有了扫把草,国家政策来扶持。山上种草得钱快,脱贫致富定实现。”刘和的妻子苏惠英回:“织席好呀织席好,织席工作好自由。一年四季无淡日,算来日日有钱收。”刘和夫妇既种植又编织,2017年收入达到5万元。

  提到岗松,红沙村村民刘德枢喜笑颜开。他种植10多亩岗松,每亩岗松产干品枝叶600多公斤,每年收割两次,年年再生利用。公司以每公斤3元左右的价格收购,解决村民“种了没人要”的后顾之忧。

  岗松是防城港市林业扶贫与地方特色新产业,是林业部门发展林下经济的新课题。由简单复制到自主研发创新,由小作坊操作到正规化、集团化经营,岗松产业开拓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路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