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政协委员建议:整合医养资源打造南宁特色养老名片

2018-01-17 11:08:36 | 来源:广西新闻网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1f7350885e3bf98ee7ad13d28f8298b

  南宁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候鸟老人”前来过冬

  近年来,随着南宁市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碧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候鸟老人”前来过冬。不过,由于南宁还没有到“候鸟老人”主要客源城市开展规模化宣传,相对于区内巴马和北海等地来说,南宁“候鸟老人”品牌知名度不高。如何打好“候鸟老人”养老经济这张牌?市政协委员谷宜阳提出了打造南宁绿城“候鸟老人”养老经济品牌的建议,建议制定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规划,整合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

  城市生态环境优美 吸引“候鸟老人”

  从吉林来南宁过冬的60多岁的王先生,已经在南宁一家老年公寓住了将近一个月。“南宁绿树成荫,街道宽阔,景色优美,冬天也温暖;而且这里的居民很有包容心,对外地人很友好,很适合北方人来过冬。”王先生说。近年来,随着南宁市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碧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像王先生那样的“候鸟老人”前来过冬。

  候鸟老人指的是每到冬天,由北方到南方过冬、次年春夏再返程的老人。这些老人跟与子女随迁的老人不同,他们独自往南过冬,以租赁或者购房的形式在南方度过北方最冷的冬季,一般以长三角无集中供暖的城市,以及东北三省极寒地区的老人为主。

  漫步于绿城的大街小巷,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南宁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水体、净化空气,种树植绿、美化家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吸引了越来越多“候鸟人”前来南宁过冬。

  缺乏养老产业规划 品牌知名度不高

  尽管南宁生态环境优美,但由于旅游养生养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未制定等原因,相对于区内的巴马、北海等地来说,南宁“候鸟老人”品牌知名度不高。

  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谷宜阳向大会提交了《打造南宁绿城“候鸟老人”养老经济品牌的建议》提案。他说,南宁市还没有到专门针对“候鸟老人”主要来源城市开展规模化宣传。同时,对旅游文化市场服务功能的细分还做得不够,在宣传定位上没有拉开与其他城市差别,未能很好地突显南宁“生态宜居”的养老特色。此外,南宁市目前还没有制定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候鸟老人”养老产品的研究、开发、服务缺乏系统和规范的管理。

  “候鸟老人”在老年人群体中属于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那部分。他们对于过冬地的居住生活条件、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和医疗养老服务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大量的“候鸟老人”会带来消费的上涨和就业的增加。而广西计划到2020年,吸引100万异地养老的老人到广西过冬。因此,发展“候鸟老人”养老经济大有可为。

  整合养老医疗资源 打造养老经济品牌

  如何打好“候鸟老人”养老经济这张牌?对此,谷宜阳委员建议,把“候鸟老人”的服务和管理纳入南宁市“十三五”规划,制定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一揽子方案,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积极打造具有鲜明南宁特色的养老养生名片。政府还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南宁本地企业走出去,积极研究北方“候鸟老人”的需求,细分市场,开发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旅游、养生和养老的产品。

  同时,针对“候鸟老人”购房和租住主要集中在80平方米左右的中等户型并且比较在意居住地公共服务水平的情况,政府一是要引导民间资本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宜的房地产项目。二是要整合南宁市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加大公共服务建设力度。三是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细化服务项目,避免无序恶性竞争。

  他还建议,将“候鸟老人”养老经济产业与南宁市周边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通过生态农业、特色养生餐饮、旅游休闲等产业注入,开通巴士专线,改造小镇、乡村的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发展特色养老链条式产业。

  此外,谷宜阳委员认为,这些“候鸟老年人”在养老硬件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政府如果能为其中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老人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融入到南宁市的经济文化生活中,不但有助于南宁市的科教文卫事业的繁荣发展,也能增强南宁市吸引某些领域高端人才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记者 黄颖 王小欢 韩沛/文 段柳健/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