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广西兴业:“生态养殖”让贫困村脱贫更“脱污”

2017-11-15 17:37:29 | 来源:人民网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兴业县是广西的养殖大县。传统养殖产业发展了,可是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了,特别是南流江沿岸的猪场,由于排污处理不当,给南流江兴业段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如何才能解决?兴业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论证,制定了脱贫脱污双轨道行进路线,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养殖区,引导贫困村入股“抱团养殖”,推广“网床+益生菌”生态养殖模式,推动扶贫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创新规划,实行“一拆一补”政策

  陈村是广西有名的“养殖第一村”,也是兴业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脱贫与脱污相结合的典范。过去,陈村的村民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主要以小、散、多、密居多,难以管理,导致养殖污染十分严重。

  为解决污染难题,兴业县实施“一拆一补”政策,拆除陈村搬迁户旧猪舍3050平方米及破旧杂物房634平方米,转型为种植果蔬,并引导陈村散养的群众在适养区内建设生猪高架网床养殖楼5幢,成立了民众种养合作社,对猪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消毒。采用“网床+益生菌”模式,粪便经发酵后用于周边的500亩经济林果施肥消纳,提高了养殖效益,实现源头治污,农户增收,农业增效,乡村美化,走上了生态绿色养殖道路。

  “搬到适养区后,我的猪场规模扩大了,年出栏达10000头猪,每年收益220多万元。采用‘网床+益生菌’模式后,我的猪长得又肥又壮,环境污染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这里能够带动272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1000多元,大家一起‘脱污’,一起脱贫!”兴业县民众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烈一谈起他的猪场,自豪不已。

  兴业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兴业探索创新生态养殖“一拆一补”政策,一方面结合南流江流域兴业支流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县范围内划定限养区和禁养区,通过引导禁养区和限养区内的养殖户搬迁到适养区内继续养殖,或将“养殖”变为“种植”,大力整治禁养区和限养区养殖污染乱象。另一方面,在适养区内,统筹建设一批新型养殖场,将禁养区内搬迁的养殖户集中规划安置,同时吸收一批发展养殖的贫困户,推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据了解,兴业县共划定了232个禁养区,258个限养区,累计清拆养殖场75家,清拆面积27662平方米。

  创新模式,推行“抱团养殖”

  为解决扶贫资金短缺,降低扶贫产业风险,该县积极推行“抱团养殖”模式,通过将多个村的扶贫资金整合起来,建设养殖基地,以村民合作社为依托,入股农业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养殖。龙头企业负责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指导以及出栏回收等一条龙服务;村民合作社负责投资建设和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该县沙塘镇与玉林福文公司合作投资6433.26万元建设生猪现代生态示范区,通过“公司+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抱团养殖”,将水口莫村、旺富村、安善村等8个贫困村的扶贫产业资金集中在该示范区统筹发展。贫困村通过将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到福文公司,每年领取10%分红收益。该示范区建成后年可出栏生猪22800头,年产生利润500万以上,八个贫困村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至少可增收2-3万元,从而实现贫困户与村集体共同增收。

  “我们规划特定区域建设集中养殖区,将养殖区附近贫困村的扶贫产业资金集中到村民合作社,由村民合作社就近或易地入股到养殖龙头企业,集中发展生态养殖,并以‘股权证’的形式,让贫困户知道扶持资金去向和分红预期数。”兴业县扶贫办主任董家生介绍:“目前,全县13个镇的贫困村采用‘抱团养殖’模式已有8例,预计仅生猪年出栏可达59万头,占全年全县80万头的75%。”

  创新科技,推广“网床+益生菌”生态养殖

  随着扶贫产业资金的深度投入,将适养区内的效益低、污染大的传统养殖场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建设网床养殖场,辅助添加益生菌喂养的方式,以“网床+益生菌”模式发展生态养殖,助推贫困村扶贫产业走上绿色生态养殖的道路。

  葵阳镇扶贫产业生态园,通过建设生猪高架养殖楼,以“高架网床+益生菌”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园共建生猪高架网床养殖楼5栋,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预计年出栏生猪8000头,年产生利润2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以上。同时,产业园配套建设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配合益生菌降解技术,有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据了解,这两年来,兴业县新建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园)12个,示范带动建设生态养殖场450多家,建成 68幢生猪高架网床养殖楼,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120家养殖场升级改造为“网床+益生菌”模式,生态养殖栏舍面积达44万平方米。采用益生菌饲料喂养的猪和鸡,比例双双超过七成,覆盖率居广西全区前列。采用“网床+益生菌”生态养殖模式,已经成为兴业新增养殖场的准入门槛。(庞革平、龙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