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方联动 政策集成 攻坚突破
广西出台方案破糖蔗机收困局
小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作业演示。周琳梅/摄
秋日下,广西千万亩蔗田如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沙沙作响。
此刻,一个旨在破解糖蔗机收困局的行动已吹响集结号。
8月26日,我区召开提升糖料蔗机械化收获水平电视电话会议,《加快提升糖料蔗机械化收获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启动,三个榨季机收率由5%左右直指10%、15%、20%。
此后三年,我区将坚持“宜分则分、宜联则联、利益联结、各方兼顾”的工作思路,加强多方联动、政策集成、攻坚突破,统筹调动糖厂、蔗农、机手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携手走出糖蔗机收困局。
1 糖蔗机收是道必答题
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糖料蔗亦然。
在广西,提高糖料蔗机收水平迫在眉睫。
2025/2026年榨季糖料蔗种植数据显示,我区位于坡地和丘陵山区坡度在15°以上的蔗田面积455.32万亩,土地自然禀赋较差,户均种植规模小且不规则地块较多,同时,大部分蔗田尚未进行田间清石、土地平整及规模化种植。
另一组数据同样不容小觑。
2023/2024年榨季,广西糖料蔗大数据服务平台核准备案的全区634245份糖料蔗订单合同蔗农年龄段统计数据表明,全区45-74岁蔗农占比超过80%,25-34岁蔗农占比仅为2%。
随着蔗农老龄化加剧,年轻一代不愿意种蔗,如果机收问题得不到解决,糖料蔗未来可能面临无人砍收的困境。
如是,糖蔗机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2024年广西糖料蔗种植成本收益调查报告显示,我区糖料蔗亩均生产成本为2478元,其中砍收成本约650元,占总成本的26%。随着农村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这个占比还将继续增大。
今年4月,自治区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派出4个调研组,深入南宁、来宾、崇左等8个设区市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人工砍收糖料蔗量每人每天1~1.5吨,单台联合收获机机收蔗量每天60~80吨,分步式机收的砍收环节每人每天砍收蔗量6~8吨。照此测算,联合机收效率是人工砍收效率的40~80倍,分步式机收效率是人工砍收效率的4~8倍。
推进糖蔗机收还有利于解决田间蔗叶处理难题。
近年来,全区每榨季糖料蔗入榨量5000万吨左右,产生蔗叶600万吨左右。2024年全区蔗叶综合利用率为37.50%,超过一半以上的蔗叶未能利用,其中相当部分就地焚烧,增加了环保压力。联合机收直接推动蔗叶还田,形成有机肥改善土壤质量;分步式机收实现蔗叶离田,减少病虫害留存蔗地,通过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等方式处理增加蔗叶综合利用产值。
2 机收率为何长期徘徊不前
广西有糖罐子的美誉,但机收率长期徘徊在3%-5%之间。
损失率高、含杂率高、破蔸率高、出苗率低是机收率的拦路虎。
在糖料蔗种植主体眼里,联合机收蔗含杂率、损失率、破蔸率较高,宿根蔗出苗率低。一些制糖企业扣杂不科学、随意性较大,导致蔗农接受机收积极性低。
在制糖企业看来,联合机收蔗含杂质较多导致蔗汁浑浊、沉降慢,企业需增加生产辅料,间接提高了制糖成本;制糖企业接收机收蔗需要对喂蔗台、压榨槽等进行工艺改造,增加企业投入成本;机收蔗切口多,糖料蔗水分、糖分流失快,影响产糖率,导致制糖企业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据显示,2024/2025年榨季,全区10家制糖集团机收蔗占比超5%的仅有4家。
问题在源头。
联合机收需糖料蔗种植行距达1.2米以上,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一些蔗农认为宽行距种植会导致糖料蔗苗数减少,影响产量和效益。但从近年来一些种植大户的实践看,合理的宽行距种植,配套相应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不仅不会减产反而稳产甚至高产。
“宽行1.5米,窄行0.4米种两垄,不但保证了采光通风,利于机械出入,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来宾市武宣县博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启惠用数字说话,合作社甘蔗亩产保持在8吨左右。
蔗田宜机化基础薄弱让机械望而却步。
收获机具适配性不高感觉是有力使不上。
业内人士介绍,分步式机收在割倒环节主要采用人工作业,对蔗田坡度、种植行距无特殊要求;如果割倒环节采用糖料蔗割铺机或割堆机作业,则对蔗田坡度和种植行距等有相应要求。目前市场上虽有能适应最大坡度15°、种植行距1米以上的机具,但实践效果还有待检验。
发展规模化种植、连片种植、大户种植是推进联合机收的先决条件,小规模散户无法达到高效机收作业要求。
3 机收困局需硬刚
权威数据显示,全区坡度6°以下的蔗田面积约438万亩,占比36.6%,其中坡度6°以下且种植行距1.2米及以上具备联合机收潜力的蔗田面积248.7万亩,占比20.8%。
对标三年行动方案,三年后机收率提升至20%并非遥不可及。
多年努力,破解机收困局广西路径已然清晰可见。
2024/2025年榨季,来宾市糖料蔗机收量69.92万吨,同比提升77.69%;机收率达8.13%,同比提升4.15%,机收量和机收率均排全区第一。
来宾市相关负责人在视频会上介绍,两个全区第一来自两方面。
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1.2米以上的宽行种植技术,为联合机收创造条件;通过奖补政策,调动糖企积极性,全市11家糖企接收机收蔗,东糖集团迁江公司机收蔗入榨12.7万吨,创历史新高。
同时,坚持“宜联则联、宜分则分”,在连片规模化种植和“双高”基地中机收以联合机收为主,在坡度大和丘陵地带蔗地重点推行分步式机收。
国控集团下属广糖集团拥有13家甘蔗制糖公司,现有蔗区总面积217万亩。为确保机械化收获与加工环节无缝衔接,投入超过1.3亿元建设甘蔗自动除杂生产线,预计今年底实现下属糖厂甘蔗自卸除杂系统全覆盖。
2024/25榨季,东亚糖业集团公司原料蔗进厂量123万吨,机收进厂量21万吨,占比达17%,全区排名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创新筑牢机收根基,大力推广“现代农场”模式,将精准导航技术融入土地深耕细作,利用先进的土壤改良技术,为甘蔗生长营造优质环境;采用起垄双蝶盘种植技术,使种植过程更加高效、规范,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今年,广西加大破局力度。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在自治区工业振兴专项资金中落实制糖企业卸蔗平台和除杂系统更新改造资金1.5亿元,并计划今明两年安排到位。
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开展糖料蔗机械化收获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凝练形成广西糖料蔗机械化收获“尖锋”科技重大专项指南,并已于7月3日发布。积极组织区内创新主体与区外优势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新产品开发,突破丘陵山区糖料蔗机收瓶颈。
我区农业农村系统积极推动发展规模种植、连片种植和大户种植,因地制宜推广“并户联营”模式,大力推动家庭农场发展,鼓励蔗农流转外出务工群众的土地,形成适度规模生产模式,全面推进糖料蔗生产经营规模化,为加快提升机收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莫 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