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向“新”向“绿”转型。图为桂林市兴安县摩天岭风电场。马华斌/摄
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对输电线路进行无人机巡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莫希涛/摄
八月的广西,暑气未消,空调、风扇、冰箱各种“降温利器”不停地运转。支撑这些日常运转的电能,已悄然经历一场变革——新能源成为广西第一大电源,装机超5000万千瓦;“碳电寻源”系统可一键查询“数字碳账单”;绿电交易半年突破百亿千瓦时……广西一系列生动实践的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指引。
如今,广西正以电力绿色转型为旋律,奏响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绿色乐章。
1 绿电筑基,动能向新跃升
桂北喀斯特山脉起伏的峰峦之上,一座座白色风车迎风转动;曾经的闲置坡地间,一片片光伏板像海洋般铺展……
多年前,广西的电力能源格局相对单一,主要以水火为主。而后,随着“两山”理念深入人心,能源结构的优化成为共识。如今,“风光水火核蓄储”——这个代表着多元协同的新能源格局,从蓝图走进了广西的现实。
“尤其是风、光等新能源起势迅猛,短短几年间,从星星点点发展成了千万千瓦级的规模,成为区内第一大电源。”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刘艳阳介绍,“‘十四五’期间,广西新能源的年均增速高达40.9%。截至今年6月,清洁能源在全区1.1亿千瓦的电源总装机容量中占比已超七成;其中,光伏、风电装机分别达2792万千瓦、2272万千瓦,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229倍、56倍。”
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固然喜人,但其“靠天吃饭”的特性也带来了难题——有风有光时澎湃,无风无光时收敛,如何将电源平稳、高效地送入千家万户?
这对传统的电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场与新能源发展同步的电网升级也随之铺开。
为了承接来自山川湖海的大量绿电,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强健“筋骨”,持续构建更坚韧的电网网架。目前,500千伏“四横两纵”主网架如同坚强的脊椎贯通广西全区,实现500千伏变电站设区市全覆盖、220千伏变电站县域全覆盖,新能源的输送“动脉”畅通,绿电轻松通达千家万户。
坚实网架是基础,解决间歇性新能源的消纳则需智慧调度。
走进南方电网广西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可看到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电网运行全流程。“我们上线了AI数字员工和调控智能体,提升新能源发电预测准确率,优化调度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各个环节。”该中心副总经理邹清林说道。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车主也参与到这场绿色能源变革中来。车网互动,让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达成智能连接与协作,帮助新能源消纳。当电网监测到富余的绿电(特别是夜间用电低谷时段),便会发出邀约信号。车主在特定时段连接充电桩,就能享受到更优惠的电价充电。“这既让车主得实惠,又能高效利用原本可能被浪费掉的绿电,是双赢之举。”南方电网广西电动汽车服务公司负责人谈自强说。
“晚上过来充电价格很划算。”在柳州跑了15年出租车的韦士杰有本“省钱秘笈”,“以前开油车跑单,一个月油费3000多块,现在用电只要1000块。”
目前,广西已实现全区14个设区市车网互动站点全覆盖。今年以来,广西组织多轮次车网互动资源参与邀约填谷充电,302个充电站积极参与,累计响应车辆40万辆(次),响应电量超350万千瓦时。
从依赖传统能源到绿色能源成为主流,从单纯追求发电到关注智慧调度与车网互动,这条转型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
2 绿电澎湃,“含绿量”撬动“含金量”
初秋时节,八桂大地天蓝水碧,绿电涌动处,金山何处寻?
走进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是一家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芯、动力电池组及储能型电池组的企业。今年以来,该企业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出口新能源汽车电池到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南方电网广西柳州供电局主动靠前服务,协助其参与绿电交易,消纳绿电2122.6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量8584吨,帮助企业通过绿电消费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绿电交易的火热,是绿色价值在市场流动的生动体现。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因素影响下,加快绿电绿证应用,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绿色贸易竞争力,已经成为广大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的共识和迫切需求。仅今年上半年,广西绿电交易规模就突破100亿千瓦时,机械制造、铝业、钢铁等传统优势企业以及外贸型企业对绿电的消费热情高涨。
这样的活力,藏在更宏观的用电数据里。今年上半年,广西全社会用电量1284亿千瓦时,其中产业增加值贡献度大的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用电增幅达9.6%,占比升至58%的服务业同比增长6.7%,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同比下降1.9%,“高效低碳”的转型轨迹愈发鲜明。
绿色动能不仅驱动产业升级,还延伸至乡野田间,勾勒出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图景。
北海流下村,倚靠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面向紫霞湾,原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始小渔村,而今成为了暑期的网红村落。该村落在保存古居民建筑和海洋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利用景观风力发电树与分布式光伏板组成微型能源网络,年供清洁电力超10万千瓦时。“绿电+文旅”的模式让这一山海文化艺术村年客流量突破30万人次,低碳转型成了最亮眼的文旅IP。
而在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宾阳,“分布式光伏+农光互补”模式让荒坡变身“阳光银行”。全县建成6座集中式光伏电站、8座集中式风电场,近7000户安装了分布式屋顶光伏,150余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既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也输出清洁电力。
如今,广西3100个电气化村星罗棋布,1905座乡镇充电站守护绿色出行,零碳示范区、零碳供电所、零碳综合能源站等各类应用场景成燎原之势,绿电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3 绿电织网,零碳未来可及
漓江的水,也映照着这场绿色变革的轨迹。
“多年前漓江生态环境一度遭破坏,如今漓江水质清澈。”回忆起过往,从小生活在漓江边的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渔村党支部书记唐存学感慨道。
唐存学不仅见证了漓江的生态变迁,更是亲历了电网参与生态保护的全过程:“近两年时间里,横跨漓江景区核心区域的电网线路11处被成功拆除,大河背村3条10千伏跨江电力线路也悄然消失。这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解决了过去轮船可能碰到线路的安全隐患,更让桂林山水‘颜值’倍增!”
2024年,渔村下辖的大河背村通过绿色电力交易协议成为南方五省区首个“零碳村”,全村居民、民宿、酒店等330个用户均实现绿电全覆盖。“‘零碳村’对发展文旅产业是重大利好。”唐存学说,目前,村里已经有30多家民宿和酒店,业主主要是本地村民。唐存学介绍,村民们从生态保护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也特别支持继续改善环境。大河背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投入一部分用于环境改善开支,近两年重点实施了垃圾处理、景观凤尾竹护理、建设旅游公厕等公益事业。
然而,这只是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为秀美桂林不断添绿增彩的一个缩影。
这场绿色实践,早已从漓江两岸向更广处延伸,从生态保护拓展至多维协同实践,形成零碳发展的生态圈。广西首个新型全预制、近零碳、智能化双层配电房投运;广西首个基于碳流分析的风光储直柔充零碳供电所建成;南方五省区首次实现零碳电力运营和零碳供电服务……在桂林阳朔漓江核心景区近零碳示范区,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创造了多个“首个”“首次”,取得基于ISO14068-1国际标准的“碳中和”认证,一批可应用、可展示、可复制的零碳场景,让近零碳示范区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多方合力下,绿色网络不断织密。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牵头发起全国首个能源电力领域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产学研用融合的公益性组织——桂林零碳绿电联盟,涵盖能源、制造、科研等领域60余家单位,并以数智化手段打通“电”与“碳”的脉络。
今年1月上线的广西首个电碳监测平台,通过“电力+算力”融合,实时监测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等4项核心指标,为企业提供“碳足迹画像”和优化方案。联盟成员在此平台搭建桥梁,让碳排放追踪与分析“可视化”,帮助企业碳分析、碳优化、碳评价。
“未来,我们将立足能源圈及跨圈跨界合作,加快推动能源电力绿色发展,促进‘充电网、车联网、能源网、物联网’四网融合,推动数字经济服务绿色发展,构建立足广西、服务南方、辐射东盟的零碳绿电产业生态圈,让‘生态绿’变成覆盖经济、社会的‘多维绿’。”刘艳阳说道。(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杨灵烨 通讯员 陆冬琦 陈钦荣 韦 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