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妇女展示扎染后的作品。
杨玉洁教乡亲们扎染。
“姐妹们,今天我们不仅要来点新花样,还要让老手艺挣钱养家。”近日,杨玉洁一番话,让20多名侗族妇女瞬间来了精神。
夏日,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岜团村,阳光正透过绿叶,洒落在风雨桥上,村里的侗族妇女们,正围坐在一起,谋划着今后要做一件大事情。
杨玉洁是土生土长的侗族女儿,童年时,母亲染布作坊里的蓝靛香气,是她最深刻的记忆。蓝靛制作、渗染技艺,在母亲的双手间流转,也在她心底悄然埋下深深的印记。
几十年过去了,能不能让母亲手里的渗染技艺,在自己这一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身为三江农民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洁想了很多。
2024年,三江侗天宫文化景区为丰富研学项目,邀请她引入侗族扎染。同年5月28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学团成为她扎染研学的“首秀”。
看着50多名师生将白布变为蓝白相间的艺术品,眼中闪烁着喜悦,杨玉洁瞬间明白一个道理: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让古老技艺与青春碰撞。
“若只是照搬,游客何必来三江?”今年5月,杨玉洁又有了新思考。
她尝试将扎染技艺与侗画、侗绣、侗锦融合,让侗族服饰既有传统韵味,又添时尚气息。
“你瞧这件衣服,扎染的蓝靛纹似梯田,侗绣的花鸟像在云端飞舞。”她捧着作品,满是自豪。
这一创新,让扎染研学突破常规,吸引大批高校学生、企业团建、亲子团等群体,一年来,她累计承接各类研学团超50场,“扎染+侗艺”组合让其扎染产品常常销售一空。
“我们要把传统侗布做成不褪色的现代服饰。”风雨桥上,杨玉洁耐心教授着乡亲们如何扎染。
“学好扎染技艺后,把染好的文化衫、帆布包、围巾等文创产品作为文旅伴手礼,相信会增加大家的收入。”村民吴毓华说。
这堂课,不仅传授指尖技艺,也为侗乡绣娘们播下了“指尖经济”的种子。
在三江,像杨玉洁这样的“非遗摆渡人”逐渐增多,侗天宫文化景区研学基地里,农民画、侗族大歌、侗绣与扎染并行,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侗乡各村寨,越来越多绣娘尝试“扎染+侗艺”创新,推动“指尖经济”潮起来。
一抹蓝,浸染的不只是布匹,更是侗乡人的记忆与希望。
“小时候看母亲染布,是生活;如今教别人染布,是使命。”暮色降临,游人渐渐远去,望着潺潺溪水,杨玉洁目光坚定。(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陈明桂 三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龚普康 文/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