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举办巴畴壮寨农耕文化特色节庆活动六隆村农历四月八壮族“牛魂节”,当地壮族群众唱响敬牛歌,跳起农耕舞,快乐过佳节。
活动现场 摄影 高东风
当地村民在“牛魂节”中展示勤劳的牛农耕场景 摄影 高东风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候鸟人”原桂玲参加演出后激动地说:“第一次穿上壮族服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姐妹一起参加‘牛魂节’演出,领略到了壮族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特别是置身幸福壮寨,感受到壮族人民的聪慧、淳朴和善良,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篇土地。”
“牛魂节”是壮族同胞感恩耕牛、敬畏自然的千年传承,更是巴畴乡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壮族传统文化中,牛被视为勤劳、善良的象征,是农民最忠实的朋友和劳动伙伴。“牛魂节”源于古代壮族“万物有灵”的信仰,敬牛仪式是壮族“牛魂节”的核心环节,村民们依次为牛洗澡、梳毛、喂食,并在牛角上系上红绳,表达对牛的敬意和祝福,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感恩之情。通过敬牛仪式,壮族人民祈求牛儿健康长寿、农事顺利、五谷丰登。
“牛魂节”习俗活动现场,当地群众摆起了壮观的铜鼓阵 摄影 高东风
节日期间,当地壮族群众还进行铜鼓阵表演、农耕文化展演和系列游园活动,开展打陀螺、牛力舂糍粑、扳手腕牛人、牛气抓鳅螺、女子牛式篮球等活动。
“牛魂节”上的筒噔表演 摄影 高东风
当地壮族群众敲响铜鼓欢庆佳节 摄影 高东风
“‘牛魂节’具有浓郁的壮民族特色,特别是参加‘牛魂节’的壮族群众,他们一张张幸福笑脸,彰显了民族团结带领的民俗传承和社会团结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巴畴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参加完活动后,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教师谢志强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巴畴壮寨持续挖掘蚂拐文化、铜鼓文化、七弦琴文化、筒噔文化,并在传统节日中得到发扬和传承。连续举办三届的“牛魂节”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巴畴麻鸭、巴英河鱼、铜鼓文创等销售,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文 高东风 牙红院 韦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