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锐异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韦广宁/摄
航拍广西梧州临港经济区循环片区。 (梧州临港经济区管委会供图)
广西锐异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区。 (广西锐异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项目介绍
广西梧州临港经济区循环片区是全产业链闭路循环、再生资源处理能力超560万吨的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区。
在梧州市园区办和梧州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的引导支持下,园区内已培育发展循环经济产业规上企业36家,形成了涵盖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再生铅锌、再生不锈钢及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六大产业的全产业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实干者说
广西锐异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庆凯:
伴随全球“双碳”目标的推进,稀贵金属回收技术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将持续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革新,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力量。
广西智慧鑫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梓龙:
我们企业的目标,是建成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绿色低碳循环制造的高端数字化工厂标杆企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高效、绿色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项目的建设水平和运营效益。
梧州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伯春:
我们将“一盘棋”统筹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等要素保障,给予梧州循环经济企业、项目落地要素指标优先倾斜支持,吸引大湾区循环经济企业向梧州转移。
一线采访
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来,中国平均每年产生废旧手机近7亿部;2023年淘汰废旧电视机超8000万台;202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量预计达到120万吨……这些体量庞大的废旧物资,何去何从?
4月14日,在广西梧州临港经济区循环片区,满载废旧金属的货车源源不断地驶入园区。这些废弃金属在此综合回收利用后,将摇身一变成为年产值达数百亿元的“金山”。
2005年,梧州市以国家环保局扶持进口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发展为契机,整合众多小型废旧品拆解企业入驻这里。如今,经过近20年发展,该片区已形成涵盖再生不锈钢、再生铜、再生铝、废旧电池综合利用及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全产业体系,2024年完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约400亿元。
“能掘出百亿‘金山’,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这把‘利器’。”梧州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伯春表示,与早年粗放的资源回收利用方式不同,片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正朝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转型升级,不断激发产业动能。
在广西锐异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多条生产管道紧凑排列,干净整洁的厂房错落有致。多年来,这家企业在重金属危废处理领域不断深耕研发,填补了高砷危废规模化处置的市场空白。
“含砷危废具有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巨大威胁。但高砷危废品的处理技术和方法颇为复杂,一直是令业界头疼的难题。”广西锐异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庆凯坦言道。
为此,该企业投入6000万元建立产业研究平台,依托中南大学相关科技成果、平台和人才技术,针对铜、铝、铅等广西优势有色金属固废,以及含砷危废、电子废弃物等研发出一系列高效清洁循环利用和材料制备技术,并进一步提升含砷危废品的循环利用效果。
“通过循环创新体系,我们不仅解决含砷危废品的处置难题,还能从中深度提取铜、金、锌等具有价值的金属,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肖庆凯表示。
2023年,该企业25万吨富稀贵金属物料综合回收与安全处置项目入选自治区“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及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去年该企业实现产值11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30亿元,助推广西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当前,梧州临港经济区循环片区正瞄准高附加值市场,围绕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再生锌以及再生钢铁五条产业链延伸发展,实现从“中端”产品向“终端”消费品的转型升级。
日前,广西智慧鑫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型铝板材智能化产业项目的建设现场一派火热,不远处的几座厂房已初具规模。该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广西年产50万吨以上超大规模高端再生铝生产领域空白。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蓬勃发展。新能源车身所需的高性能铝材,是我们未来产线布局的重要方向。”广西智慧鑫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梓龙介绍。
当下,该项目正在抢抓工期,组装国际先进的再生铝保级利用冶炼及铸造技术设备、智能化轧制技术设备等。
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铝板锭70万吨、冷热轧铝板带50万吨加工能力,产品应用于3C产品、CTP版基,以及新一代电子信息通讯、新能源汽车IT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
近年来,因国际政治和战争因素的持续冲击,国际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循环经济发展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前,广西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为梧州临港经济开发区循环片区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未来,我们将持续引导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合作,发挥基础扎实的资源循环产业优势,强化靶向招商引资,锻长补短产业链条。”梧州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伯春表示。(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刘俊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