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金海教徒弟们跳黄泥鼓舞。
盘金海正在教徒弟调音。
晨雾漫过山峦,将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染成水墨丹青。木楼檐角滴落的露珠声里,“嘭哒、嘭哒”的浑厚鼓点破云而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代表性传承人盘金海正俯身教徒弟调试着黄泥鼓,鼓面泛着岁月包浆的光泽,一如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这位与黄泥鼓相伴四十载的瑶族汉子,今年3月入选了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作为瑶族黄泥鼓舞核心分布区之一的金秀大瑶山,千百年来孕育着这项独特的文化瑰宝。黄泥鼓舞既是“还盘王愿”祭祀仪式的核心内容,更是镌刻在瑶族血脉里的族群记忆。2011年5月23日,这项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来到盘金海家,只见他的徒弟盘李宾架起直播设备。镜头里,盘金海将钻孔铁棍插入木心:“大家看,这是传承千年的黄泥鼓制作工艺……”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标签下,直播间纷纷涌进慕名前来的观众,评论如潮,还有的观众通过直播间定制黄泥鼓。
作为金秀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盘金海的技艺图谱堪称“非遗百科全书”:从选木制鼓、调音校律,到仪式舞段的精准演绎,以及祭祀盘王等民俗活动科仪文本,他都能信手拈来。这种传承源于特殊的家庭渊源——父亲是当地著名黄泥鼓舞舞师,母亲是木叶瑶歌艺人,1982年他随父学艺,又拜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盘振松,在鼓点与山歌交织中淬炼出“手脚能舞、口中能诵、心中有典”的绝活。
选料、挖膛、蒙皮、调音……七道工序的制鼓技艺,在盘金海手中流转如行云流水。他轻抚一截泡桐木介绍:“制鼓人得懂树的脾气,冬伐的木头水分少,制鼓不易裂开,春伐的木头水分较多,制鼓容易裂开。”
最考验功力的当属“黄泥调音”。盘金海取来山涧黄泥,加水揉搓至黏稠如蜜,指尖在鼓面抹出螺旋纹路。“泥厚则声闷,泥薄则声浮。需通过增减黄泥厚度反复调试,直至音色达到洪亮饱满状态。”他边说边用手修整泥膜,动作精细如雕琢玉器。
在传习所陈列室里,传承授徒的实践见证着这项技艺生生不息。自盘金海2015年至2019年被评为县、市、区级非遗传承人后培养的传承队伍:盘宁勇、盘谚明、谢周生等多名弟子名录旁,贴着他们一起在上海、湖南等地展演的照片。同时,盘金海是“黄泥鼓舞进校园”的主力教师,多次将黄泥鼓舞带进校园。
近年来,在县文化馆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金秀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在各村屯里设立传习点,每年都会不定期地开办技艺传习班,累计培养金秀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技艺舞者80人。2019年以来,300多名村民在这里重拾祖辈记忆,已有30人完全掌握相关技艺,7000多名学生触摸到民族文化根脉。
暮色渐合,新学员的鼓点与瑶山亘古的松涛和鸣。盘金海轻抚鼓面上凝结的黄泥,那些深深浅浅的纹路,恰似四十年传承路上刻下的年轮。在这个金秀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发源地的深山里,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正在新一代传承者的血脉中继续奔涌。(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陈煜炫 金秀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彩萍 廖雨晨 文/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