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荒地获新生 稻香鱼螺肥
2024-11-27 12:21:01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荒地获新生 稻香鱼螺肥

“稻渔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开展机械化收割水稻。

荒地获新生 稻香鱼螺肥

村民在稻田里捕捉稻花鱼。(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龙圩区委宣传部供图)

荒地获新生 稻香鱼螺肥

“稻渔”农业示范区已成游客“网红打卡点”。潘绍珊/摄

  近日,广西正式公布2023年度耕地保护激励县(市、区)名单,全区15个县(市、区)获得激励,梧州市龙圩区名列其中,并获得一次性激励资金600万元。

  龙圩区具有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等优越条件,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耕地撂荒问题突出,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为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障粮食安全,该区加强耕地保护,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引进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立体农业模式,解决稻田丢荒闲置问题,通过科技带动,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实现了田地资源高效利用、优质生态产品产出能力提升、生态产业价值变现。

  根据农情统计,2024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22.73万亩,粮食产量7.855吨,同比增长1.15%。

  1 “三长合一”,守住耕地红线

  11月20日清晨,新地镇都梅村的脱贫户莫英健骑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从稻田间到小河边,再到周边生态林,他一一巡查,直到中午才结束。

  作为一名村级巡察专员,他负责管理第一生产小组的300亩稻田、100多亩旱地、500米河道和800亩山林,每周工作5天,每天巡查时间不少于3小时。

  “我的任务是查看田地间有没有堆放固体废弃物,是否存在耕地改种果树、挖塘养鱼等‘非粮化’行为;查看河湖边有没有乱采乱堆现象,汛期时还要关注河水上涨和堤坝情况;检查山林里是否有人非法用火或毁林捕猎。如果发现问题,我会立即制止,并通过‘田长巡’App向上级报告。”莫英健说,任务虽重,但他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像莫英健这样的巡察专员,在龙圩区共有628人。近年来,龙圩区全面推行村级巡察专员制度,为耕地保护探索出全新的基层治理模式。

  新设的村级巡察岗位由乡镇政府负责聘任、管理和考核,逐步形成“一巡多查”的工作路径。

  “守住田地,就是守住乡亲们的希望。”龙圩区自然资源局局长向金宇说。该区建立“田长+林长+河长”的“三长合一”巡查机制,设立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破解基层巡护人员不够、经费不足等难题。2023年耕地保护目标13.7万亩,实有耕地保有量14.1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11.93万亩,实有永久基本农田12.04万亩。

  耕地保护是守住农业根基的关键,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该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建立“田长+检察长+警长”工作协作机制,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去年,龙圩区成功整治非法占地养殖牛蛙行为14宗,涉及土地面积311.63亩,其中耕地186亩、基本农田235.71亩。这些成绩背后,是巡护机制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的结果。

  2 创新模式,向“撂荒地”要效益

  初冬时节,龙圩区稻田连片,稻浪翻滚,与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丰收画卷。

  “这里的稻田变得更值钱了!”站在金黄的稻田旁,大坡镇交村的村民李金平一边挥手招呼远处的鱼贩,一边和记者聊起今年的收成,“这些田闲置了好多年,政府引进稻渔共生模式后,我们一年可种稻谷两季,还能养上千斤田螺和禾花鱼,收入翻了好几番。”

  近年来,龙圩区部分耕地长期撂荒。如何破局,向“撂荒地”要效益?该区给出的答案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支持打造特色农业空间,结合耕地提质改造、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工程,探索稻田“一年多造、反季节养殖、冬闲田养殖”等生态共作立体高效的种养模式。

  “我们引进院士工作站示范基地,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龙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巫殷枫说,在多种技术支撑下,稻鱼产量大幅提升。

  “村里原来有不少山沟田因水资源利用困难等而撂荒。通过修建水渠和田间道路,将小田变大田,这些撂荒地如今不仅能种稻谷,还能养田螺和鱼。稻子种得好,鱼螺不愁卖,村民们收益比较稳定。”大坡镇交村党支部书记莫金荣向记者介绍。

  11月21日,在龙圩镇念村“念念目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区,工作人员正在稻田里收田螺。

  “这些田螺排的泄物会沉在田间,成为稻子的天然肥料,而稻子的遮阴效果又能让水温适宜,鱼螺生长得快。”该示范区技术负责人余会中向记者展示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据统计,该基地每年可实现亩产干谷900公斤、田螺750公斤、禾花鱼125公斤,亩均收益显著高于单一稻谷种植或水产养殖模式。

  目前,该区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整治撂荒水田1800亩,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沟成渠的土地分布格局,建设6.4万亩高标准农田,推动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5000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形成规模,有效解决稻田撂荒闲置和“非粮化”“非农化”等突出问题,促进了农田的高效利用,提升了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3 激发活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撂荒地”有了效益后,如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龙圩区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转变传统种粮方式,对在撂荒闲置的山沟田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农户,如经过验收合格,将给予每亩最高3000元补助。同时,该区对在耕地保护、建设和管理中表现突出的农户和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以激励其积极参与耕地管理和优化利用。

  同时,该区引入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逐步构建产业化经营模式。念村及周边15个村民合作社共出资280万元,与龙头企业合作,农户可以选择土地租赁,每年收取900元/亩的租金,也可以以土地、资金、劳务入股,享受分红与务工双重收入。

  该区还大力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出的生态产品深加工,打造“田中鱼米”“田中禾花鱼”“田中螺”等高端有机农产品品牌,并建设粤桂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工产业园,完善稻渔产业的产供销链条,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

  “稻+N”综合种养模式在该区得到广泛推广,涌现出念村“念念”系列、河步村“稻+河步鸭”、交村“稻+叶脉”等多个精品农业品牌,推动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转化。

  “稻渔综合种养的成功实践不仅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也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巫殷枫说。龙圩区开发的“稻+油+鱼”农旅体验项目,集生态观光、农旅休闲、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乾胜 唐莉莉  通讯员 李东波 袁深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