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毛南族文化“发新枝”
2024-09-06 12:11:24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毛南族文化“发新枝”

  戴着傩面的游客。

毛南族文化“发新枝”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师生在南昌屯学习傩面制作。

毛南族文化“发新枝”

  游客体验环江美食。

毛南族文化“发新枝”

  岑新娜设计制作的毛南族民族服饰。

毛南族文化“发新枝”

  今年分龙节期间,环江举行的傩面狂欢舞汇现场。

  翩若彩蝶、巧夺天工,编出了花竹帽的精美;神秘古朴、栩栩如生,刻出了傩面的威严;色彩斑斓、独具匠心,织出了毛南服饰的华丽;庄重神圣、热闹非凡,舞出了分龙节的盛况……

  在历史的长河中,毛南族群众用勤劳智慧创造的绚丽多彩民族文化,散发着岁月的沉香,绽放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立足传承与创新,全力保护好毛南民族文化这棵“千年古树”,积极推动“老树发新枝”,让古老的毛南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新的光彩。

  1 政府主导 守毛南之根

  6月,毛南族分龙节盛大而独特的庆典,如同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下南乡毛南族民俗广场徐徐展开。神秘的仪式、独特的歌舞、丰富多样的非遗展演,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毛南山乡振兴新图景。

  这不仅是一场充满神秘与欢乐的传统节庆,也是毛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展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传统,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如今依然熠熠生辉,成为毛南族群众的共同记忆。

  环江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九万大山山麓,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6万多毛南族群众在此世代繁衍生息,至今保留着原始、古朴、神秘的生活方式。

  如何推动毛南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一直是环江历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近年来,环江大力实施“文化活县”发展战略,以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为重点,以实现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为目标,并成立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投入约2000万元资金,用于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该县先后设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习所等平台,鼓励和引导花竹帽编织艺人、傩面雕刻艺人、铜鼓铸造艺人等,在民族工艺品的生产中实现保护传承。

  此外,该县还建成了民族文化广场、毛南族博物馆(新)、花竹帽艺术中心、毛南剧院等一批展示场馆,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毛南族文化传承发展。

  环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专门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整理申报和对传承人才的培训工作,并建立声、影、文、图等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档案,经常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种国内外展演、比赛、交流传播活动,让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像我们的毛南族肥套,实地拍摄、收集的视频时长都有200多小时。”该中心副主任韦庆华说。

  与此同时,环江还划拨经费,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等技艺传承人每月发放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补助金,激发技艺传承人的创作和创新热情。

  今年65岁的谭三岗是毛南肥套第14代传人,23岁时跟父亲学习毛南族肥套,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多亏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才能把肥套技艺传承下来。”他说,学习肥套要有毅力和恒心,勤学苦练也得三年以上才能出师。“传承从来都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代代人的坚持不懈。”

  谭三岗一番话,道出了人才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中的重要性。

  目前,环江共有文化志愿者队伍25支、业余文艺队196支、民族体育队106支、农村龙狮队30多支,文化骨干人才1500多人。近年来,该县举办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班10期、傩面具雕刻培训班2期、毛南族歌舞培训班2期,培训非遗传承人400余人,确保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

  2 全民参与 扬传承之帆

  “毛南族男性在结婚生小孩后,都要举行一次还愿仪式,也就是‘肥套’。肥套融合了歌舞、戏剧等多种元素,毛南族人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8月25日,在环江博物馆,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进行讲解。作为毛南族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点,该博物馆是许多中外游客必到的一站。

  要体验原生态的毛南族文化,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被誉为毛南族发祥地的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是游客另一个必访之地。

  “这个暑假接待了30多批次游客,有时候一天接待两三批。”毛南族木雕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昌屯村民谭建新说。

  记者在南昌屯采访时,恰逢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老师杨凯带着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当地做暑假社会实践。这些远道而来的师生们对傩面文化非常感兴趣,纷纷现场拜师,跟着谭建新学习傩面雕刻。

  花竹帽是另一项毛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环江花竹帽编织传承人谭素娟的工作室里,一批用花竹帽编织技艺创作的竹编台灯、竹编枕头、竹编花瓶摆满展厅,精巧入微的编织技艺令人惊叹。

  “我们把花竹帽编织技艺创新应用于更多的日常生活场景,设计出台灯、花瓶等新产品,在市场上广受好评。”韦庆华说,如今,环江花竹帽编织技艺编织的不仅是传统工艺品,更编织出时尚的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在如何做好青少年非遗传承工作方面,环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乡土文化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各个学校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让学生们会说一句民族语言、会画一幅民族题材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近距离感受毛南族文化的魅力。

  此外,该县把毛南民歌、毛南傩面绘画、毛南体育项目引进学校,融入课堂,编写了一批毛南风情、毛南故事的本土教材,从小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住桂全国政协委员韦震玲认为,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当中,是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同时,环江应积极构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毛南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表中,河池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13项,在广西排名第一。其中,环江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自治区级11项、市级14项、县级227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13人、市级25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规模均位居河池市前列。

  3 创新发展 绽时代新彩

  下南社区81岁的谭茂爱老人,坚持手工制作毛南锦已经6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她用一双巧手和一颗炽热的心,将毛南族的传统文化与精湛技艺织进每一寸锦缎之中。

  如果说,谭茂爱老人是对传统毛南纺织技艺的坚守和传承,那么年轻人的加入,则为古老的技艺跟新时代的生活搭建起新的桥梁。

  今年年初,“90后”女孩杨月穿着毛南民族服饰在德国科隆街头展示,在当地刮起了一阵毛南民族风。

  她向当地人展示了环江毛南族的花竹帽和服装配饰,不少德国人都惊叹于广西民族服饰的华丽、雅致和美观。

  对此,杨月很开心:“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影响更多的青少年,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杨月穿着的毛南民族服饰,由环江的新生代设计师韦巾帼所设计。这个1999年出生的毛南族女孩,2021年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回到故乡,传承创新毛南族文化。短短三年时间,她已为多位百万大V博主设计制作毛南服饰。

  “我们的目的就是用‘传统服饰+新国潮风,推动毛南族文化更出圈。”韦巾帼说。

  同样热爱毛南民族服饰,致力于推动毛南民族服饰创新设计的还有服装设计师岑新娜。

  她在保留传统民族服饰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服装设计元素,让毛南族民族服饰变得更加精美、新颖、潮流、大众化。

  “我们推出的毛南族服饰既传承毛南族元素,也有创新,比如这一套,加了壮锦装饰。”在位于环江的工作室里,岑新娜向记者展示她设计的服饰。岑新娜的产品远销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每套售价在2000—9000元之间。

  据了解,随着国潮风和民族风的兴起,环江有好几家设计制作毛南族服饰的服装作坊,销量都很不错。

  高校的参与,也为毛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几乎每年都组织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去环江学习传承毛南族傩面、服饰文化,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指导老师韦宁宁表示。

  早在2020年11月,河池学院就与环江合作,成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设计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发挥“校地企”三方合作优势,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该校学生通过实地采风,用三维建模、图像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对环江的傩面、服饰文化加以保护存档,学生的一系列设计稿也无偿捐赠给当地开发使用,形成产品推向市场。

  此外,环江还举办龙舟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山歌赛、专场文艺汇演、民族服饰展演、民族摄影比赛等活动,在展现多姿多彩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融入创新元素。今年分龙节活动除了展示传统民俗文化,还加入了时尚元素,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世遗环江 多彩毛南”旅游名片越叫越响,有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环江旅游人数218.78万人次,同比增长76%;全县旅游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63.17%。

  长期从事非遗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广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许晓明,多次对环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致力于提高非遗影响力。

  她充分肯定了环江在毛南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环江在保护和继承毛南族文化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时,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许晓明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蓝 锋 卿要林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