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探访全球最大鳄蜥人工繁育基地 古生物在广西获新生
2024-06-05 13:29:31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探访全球最大鳄蜥人工繁育基地 古生物在广西获新生

  鳄蜥在水边活动。 罗树毅/摄

探访全球最大鳄蜥人工繁育基地 古生物在广西获新生

  工作人员在给鳄蜥做身体检查。广西日报记者 王艳群/摄

  鳄蜥被誉为原始蜥蜴类“活化石”、爬行界“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下来的古老爬行类动物,鳄蜥在地球上奇迹般地繁衍生息了数亿年。

  地处粤桂交界的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桂山保护区),是我国首个以鳄蜥命名的保护区。这里活跃着1200多只鳄蜥,其中超过740只为人工繁育,是全球最大鳄蜥人工繁育基地。从濒临灭绝到种群扩大,鳄蜥在广西获得新生,它身上有哪些未解之谜,人工繁育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前往大桂山保护区一探究竟。

  A 精心救护

  爬行界“大熊猫”开枝散叶

  长着蜥蜴的头部,颈部以下与鳄鱼相似,故名鳄蜥。常栖息于溪沟,在我国华南地区极少数灌木丛生、山冲溪流不大的积水坑附近,偶尔能看到它的身影。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和环境变迁的影响,鳄蜥野生种群急剧下降。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野外鳄蜥种群数量不足1400只,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且鳄蜥野外分布区域十分狭窄,现存鳄蜥仅见于我国的广西、广东以及越南北部少数山区。由于鳄蜥最早发现于广西金秀大瑶山,故在我国多以瑶山鳄蜥相称。

  地处贺州境内的大桂山保护区,水源充足,森林覆盖率达99.6%,是鳄蜥生存和繁衍的理想之地。为给鳄蜥营造一个更为舒适温暖的家,2010年,保护区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大桂山保护区鳄蜥救护繁育中心,13只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实验室的鳄蜥率先在此安家,揭开了大桂山鳄蜥人工繁育的序幕。

  5月22日,记者来到繁育中心,只见大棚下方半陆半水的繁育池里,鳄蜥们正美美地睡觉,一动不动地趴在地面或水边,即使时有声响,也未能惊醒它们。

  “鳄蜥为典型的依赖水源的爬行动物,习性独特,平时很少活动,多数时间都在睡觉。”工作人员邱彬介绍,为了让它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繁育池内参考原有生境,水陆各半,并安装了水、电、照明和视频监控设施,工作人员给它们喂食,如同呵护自家的孩子,每个环节一丝不苟。

  记者了解到,经过10多年的精心繁育,鳄蜥家族已然“开枝散叶”。目前,该保护区在北娄保护站、甘洞保护站建成近200个饲养池,先后繁育出鳄蜥800多只,部分放归野外,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B 科学繁育

  防控疾病呵护健康成长

  人工繁育工作极其复杂,从前期准备工作到选种交配,再到鳄蜥宝宝出生,通常要1年多时间,鲜为人知的是,期间还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难题。

  “鳄蜥生长最大的威胁来自疾病,这是人工繁育工作面临和要克服的最大难题。”保护区工程师罗树毅介绍。

  罗树毅是大桂山保护区鳄蜥救护繁育中心第一任“大管家”,繁育中心成立14年来,他一直扎根保护区,成为行家里手。

  据悉,鳄蜥疾病每年都发生,同一只鳄蜥一年中有可能反复发病,严重时要2—3个月才能治愈。疾病发生跟温度、土壤、水质有一定关系,通常集中在高温多雨天气,5月开始,6—8月是高发期。此刻,罗树毅正迎来最忙碌的时候。

  罗树毅介绍,鳄蜥常见疾病是细菌感染,表现为肢爪起白色斑点、溃烂等,且传染性强。早期发现且病情较轻的鳄蜥,通常很快就能治愈。但如不及时发现,病菌渗透到血液就可能导致败血病而死亡。

  为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传染,工作人员除了做好巡查防护,每周还要安排2次检查。

  据统计,保护区鳄蜥年均发病率为10%—20%。近年来,依托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做技术指导,保护区不断强化疾病防治,效果显而易见。目前,成年鳄蜥发病治愈率超过95%。“疾病防控有力,对于开展鳄蜥人工繁育、野外放归以及扩大种群数量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罗树毅表示。

  C 多方携手

  野外放归重建美好家园

  鳄蜥的繁衍发展跟人类一样,除了克服疾病灾害,避免它们近亲繁殖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繁育工作面临的大难题。

  人工繁育过程中,罗树毅往往一人分饰多个角色:鳄蜥发病时,他担当“白衣天使”守护健康;每年3—5月交配季,他又化身“月老”,为鳄蜥科学“牵红线”,让它们尽可能地避免近亲繁殖;鳄蜥宝宝出生时,他又当起“月嫂”,既要负责给母鳄蜥“坐月子”,还要照顾出生的年幼鳄蜥。

  10余年来,一批批鳄蜥宝宝在呵护下健康成长,家族成员“枝繁叶茂”,罗树毅乐此不疲。

  由于鳄蜥野外群数量不多,无论是自然环境下,还是采取人工繁育,近亲繁育带来的死胎、畸形或发育不全的现象还是难以避免。

  为了更好地辨别鳄蜥个体信息,繁育中心为每只鳄蜥建立了身份档案。据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正军教授介绍,每只鳄蜥的尾纹独一无二,犹如人类的指纹,一一拍照、编号,意味着它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身份证”。进而,通过这些信息辨认它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后代,可以有效避免近亲繁殖。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更科学地采取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的办法不断提高它的繁殖率、存活率,以帮助恢复其种群野外数量。”自治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负责人说。

  去年8月,大桂山保护区第三次科学野外放归鳄蜥30只,至此已累计放归65只人工繁育纯本土鳄蜥。野外放归过程中,专家们从放归个体、放归地点选择,到放归后的监测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从而保证存活率。

  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放归的鳄蜥获得了自主觅食、自主越冬及自主繁殖等野外生存技能,已初步具备种群的自我维持能力。目前,保护区内野外生存的鳄蜥已有500只左右,占全球种群数量的1/3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鳄蜥野外种群分布区之一。(广西日报 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李明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