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蚂𧊅节”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阅读提示
春意渐浓二月天,龙抬头处见新颜。二月二龙抬头,河池东兰举办“壮族蚂𧊅节”系列活动。3月11日,台湾同胞来到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参加“蚂𧊅节”,通过实地参观、现场体验等方式,领略广西历史文化风采,感受“蚂𧊅节”“敲铜鼓”“打陀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非遗传承 民族团结
“门前喜鹊叫喳喳,今天贵客到我家;没有什么来招待,唱首山歌当热茶。”壮族知名歌手覃祥周、韦淑英一曲《壮族迎客歌》,拉开了“壮族蚂𧊅节”活动序幕。
据“壮族蚂𧊅节”代表性传承人廖克江介绍,“蚂𧊅节”起源于400多年前,当地人按照壮族始祖“布洛陀”的嘱咐,敲铜鼓,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为死去的青蛙送葬,孝敬之心感动上天,壮族村寨得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活动分为蚂𧊅王显世、田间找蚂𧊅、蚂𧊅祈福、庆蚂𧊅、孝蚂𧊅、葬蚂𧊅等环节,村民们或头戴面具,或身涂油彩,合着音乐跳起蚂𧊅舞、耕耘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介绍,“蚂𧊅节”跳蚂𧊅舞是不可或缺的,蚂𧊅舞格调欢快、活泼、风趣、幽默,节奏明快,刚健有力,是壮族民众生产、生活的叙事诗。
“在台湾习俗中,农历二月二适逢土地公公生日,人们在这一天进行祈福活动,用鸡鸭鱼肉等供品供奉土地公公,与‘壮族蚂𧊅节’一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台胞陈建华第一次参加“壮族蚂𧊅节”,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希望这些非遗文化能够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廖克江表示,“壮族蚂𧊅节”是一个民族团结大聚会,各民族同胞欢聚一堂,沟通感情,交流信息,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B 铜鼓之乡 欢歌热舞
在巴英铜鼓文化体验区,百面铜鼓组合成圆形矩阵,壮族鼓手们在统一号令声下,一起敲响铜鼓。刹那间,浑厚有力的鼓声响彻天际,当地群众与来访的游客们手牵着手,围着铜鼓跳起欢快的壮家舞蹈。
一些台胞在鼓手的引导下,加入敲铜鼓的队伍中。他们手拿鼓槌,认真学习着敲击铜鼓的技巧,饶有兴趣地敲起铜鼓,把活动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早就听说‘蚂𧊅节’很热闹很好玩,今天真的是不虚此行。”台胞郭明宏在参加活动后表示,“大家随着铜鼓声跳着壮家舞蹈,我觉得这舞蹈真的跟我们台湾少数民族的舞蹈很相似。”
据悉,壮族铜鼓习俗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兰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铜鼓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有句话体现了东兰铜鼓之乡的地位——“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
在巴英农耕文化体验园,“壮族蚂𧊅节”的一项重要比赛——打陀螺吸引了不少台胞驻足观看。打陀螺是一项深受广西各族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现已发展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技项目。2021年,打陀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台湾,男孩子也喜欢打陀螺。”看到这么好玩的游戏,14岁台胞林嘉圣想上场玩。于是,村民们邀请台胞们上场,细致地讲解打陀螺的要领,手把手教他们技巧。经过几次尝试后,台胞们都掌握了方法,能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C 古为今用 焕发新生
“嚯哈咿呀啊,我爱东兰呀,我爱巴畴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喽喂……”在铜鼓阵旁的风雨桥上,传来了悠扬动听的歌声。原来是壮族歌手们在唱山歌,向游客们表达美好祝愿。
在“壮族蚂𧊅节”,即兴歌会也是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一项重要内容,壮族民众即兴创作的山歌,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生活技能、农事劳动等,涉猎范围广泛,内容风趣幽默,富有哲理,深受推崇和喜爱。
非遗精品展演和民俗文化演出是“蚂𧊅节”系列活动的重要项目,壮族猴鼓舞、农耕用具走秀等传统民俗节目轮番上演。台胞们也为当地乡亲送上《拍手歌》《回家吧》和海洋之舞等精彩节目。“欢迎回家,欢迎来到东兰!”当地群众高声呼喊表示热烈欢迎。
古老神秘的“蚂𧊅节”如今已然成为东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活招牌,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每年农历二月二,都会吸引各地游客来到东兰一同参与节庆活动。当地群众邀请游客们一起穿上美丽的壮族传统服饰,唱起欢乐的壮族山歌,载歌载舞,享受着一场文旅融合的节庆盛宴。廖克江表示:“‘蚂𧊅节’活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两岸同胞欢聚一堂庆祝“壮族蚂𧊅节”,通过面对面交往交流,进一步厚植“两岸一家亲”理念。台胞们纷纷表示:“东兰是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壮族同胞们热情好客,我们都被深深地感染到了。我们来到东兰,完全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就像回到家一样亲切,非常开心。”(广西日报 记者 冯 辉 通讯员 韦春迪 黄惠琳 文/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