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开工建设,将“给南宁带来一片海”。图为平陆运河入口处平塘江口段水域(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 记者曹祎铭 摄
南宁作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构建面向东盟的物流通道是关键。图为南宁国际铁路港集装箱作业区内物流往来不断。 南宁日报 记者黄维业 摄
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取得丰硕成果,吸引全球目光。南宁日报 记者黄维业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广西首府南宁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
南宁优势在开放,潜力在开放。
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和“四个新”总要求,充分发挥多重政策叠加和区位、交通、开放等优势,大力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南宁渠道”全面提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全面拓展。
从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新成果,到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从高质量服务东博会等开放展会,到高水平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从跨境班列日夜穿行,到跨境产业链加速融合……这十年,首府开放效应不断凸显,“南宁渠道”持续畅通,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步履坚定而铿锵。
畅通“南宁渠道”
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
今年8月28日,平陆运河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条始于南宁市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的大运河,将“给南宁带来一片海”——南宁有了出海口,具备建设“滨海城市”的条件,“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通江达海,向海而兴,繁荣开放。
南宁位于广西中部偏南,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中国—东盟经济圈的交汇点。坚持全方位开放发展,南宁有着先天区位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密切,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引擎作用显著增强,“南宁渠道”影响力持续提升。
这十年,“南宁渠道”全面提质——我市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通道的联通,加快推动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让开放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十年来,全市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61家,港资在我市新设企业415家,占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的43.18%;2012—202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为15.5%。
这十年,首府“通道”持续顺畅——具备公铁海空多维度联通东盟的交通枢纽优势。内通外联的公路结构更加完善,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格局;动车通达3个直辖市、15个省会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建成了老口水利枢纽、邕宁水利枢纽,2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经贵港直达粤港澳,西江黄金水道功能进一步提升;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实现与东盟十国首都通航;开行了中越、中欧班列,跨境运输规模进一步扩大。
这十年,绿城“朋友圈”不断扩容——我市服务和举办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峰会、第七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春天的旋律”跨国春节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世界体操锦标赛和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等重大国际赛事,国际友城增至26个,城市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跨越,这是南宁的根本出路,也是必由之路。十年来,南宁市打造了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开放层次更高的舞台。
做强开放平台
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实
金秋时节,开放的南宁迎来丰收的成果。刚刚闭幕的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又一次奏响了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精彩乐章,再一次见证了南宁下足功夫持续推进“南宁渠道”升级带来的万千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博会的服务范围从“10+1”向RCEP、“一带一路”拓展,合作领域逐步拓展。作为东博会永久举办地,南宁的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日益提高。
东博会的常办常新,昭示着南宁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十年间,南宁抢抓机遇、借势发力,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开放政策,做深做实开放平台,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开放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迈越实。
自2019年8月30日揭牌运营以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深耕“试验田”,收获“开放果”,一系列大幅度创新开放举措不断提升首府开放发展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南宁片区累计形成104项制度创新成果,新设立企业突破4.1万家,其中今年1—8月新设立企业突破11000家,新设立外资企业超100家。
中国—东盟金融城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机构,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初见成效,在跨境人民币同业融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截至今年8月,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落户各类企业近1.6万家,其中金融机构(企业)375家,外资金融机构将近20家。
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向信息“丝绸之路”务实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目前,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五象核心区推进项目总投资额超500亿元;截至9月底入驻数字经济企业超42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100亿元,产业聚集效应逐渐形成。
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跨境电商“单一窗口”平台完成升级改造,海关查验效率大幅提高,实现跨境电商业务“秒通关”。跨境电商交易额大幅增长,从2019年的7.26亿元到2021年的77.7亿元,今年1—9月超90亿元。
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促发展。十年来,南宁准确把握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面向东盟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规则,努力建设成为全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区,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畅通内外循环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2022年6月13日9时55分,经过11小时25分钟的运输,由南宁国际铁路港开出的中越跨境快通班列抵达越南同登站,较普通跨境货物班列节省6个小时左右。这是中越跨境货物班列开行以来,南宁至同登段运行时间最短的班列。
生活用品、电子产品、蔬菜水果……近年来,琳琅满目的货物沿着中越铁路,驶向越南,去往东盟,在两地之间构建起了一条便捷的物流通道,为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经济贸易合作注入了新的动能,让更多企业享受到中越班列带来的机遇和红利。据统计,今年1—8月,中越跨境班列累计开行216列,同比增长8.5%,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
业务繁忙的中越铁路,是南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一个缩影。
南宁处于国内大循环和中国—东盟双循环交汇点,拥有多重政策叠加和区位、交通、开放等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推进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融合,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为首府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十年来,我市依托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大力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和“走出去”战略,积极落实贸易便利化改革,不断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推出“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营造快捷畅通的通关环境,推动全市对外经贸合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我市在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建设广西新外贸孵化基地,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孵化培育、线下展示、国际市场开拓、小语种直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服务范围已辐射至梧州、北海、钦州等区内城市。截至2020年,我市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十年来,我市顺应趋势,推动新型消费发展,消费新模式加速涌现,跨境购、保税购、云购物等迅猛发展,生鲜电商、门店到家、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不断出现,大大拓展了市民的消费场景,重新定义了消费习惯和内容。目前,全市共有跨境电商相关企业300家,大型跨境电子商务线下体验店5家,中小型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近百家。东南亚知名跨境电商平台Lazada在南宁综试区设立全国首个创新中心,建成跨境电商网络直播基地。
今年以来,随着RCEP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启动建设,南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市正充分依托南宁片区等诸多重大开放平台,用好RCEP规则,做深做实开放平台,用足用活各类开放政策,大力发展与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关的服务贸易,不断打造开放型经济新增长点。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首府谋发展、促跨越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围绕加快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大力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畅通“南宁渠道”,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合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一个又一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落户南宁,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企业选择南宁,也促进了一轮又一轮重大改革在首府落地见效。开放动能持续增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推动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使南宁真正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闯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南宁日报 记者 胡光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