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农正在采茧。
宜州区一家企业的缫丝车间。
新征程 新作为
2021年12月10日,首届中国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河池丝绸产业投资峰会在河池市宜州区举行,蚕丝被、丝巾、桑叶茶、桑葚酒等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让全国各地的客商尽兴而来、满载而归。
宜州区庆远镇太平社区的太平蚕茧烤房负责人韦朝阳,同样感受到满满获得感。“今年蚕茧收购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59元,行情回暖,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也水涨船高。”连日来,他把茧烤房的最后一批干茧装运清理。2021年,太平蚕茧烤房营业额达到2000多万元,这让韦朝阳对来年蚕业前景充满了信心。
客商的青睐和蚕农的信心,源自宜州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蚕桑产业集成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河池市副市长、宜州区委书记翟红玲说,该区加快凝聚全产业链要素,着力打造“中国丝绸新都”核心区,推动建设河池千亿茧丝绸产业园。桑蚕产业“破茧成蝶”走出了漂亮的上扬线,擦亮了“中国蚕桑之乡”名片。
A 顶层设计,谋划发展绘蓝图
宜州区有种桑养蚕传统。该区顺势引导,出台相关文件,突出政策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建立由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参加的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形成产业发展推进合力,确保桑蚕良种的生产供给,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21年,在茧丝绸行情回暖、价格上升的带动下,宜州桑园面积保持增长,达到38万亩,养蚕量170.6万张,同比增长10%;养蚕农户10万户45.6万人,小蚕共育户127家,小蚕共育率达100%;全年蚕茧产量8.18万吨,养蚕收入42.54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8500元以上,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7年位居全国县域首位。
B 技术创新,高效模式多元化
2021年5月21日,中国蚕学会宜州蚕桑产业研究院和宜州桑蚕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并运行,标志着宜州桑蚕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安装智慧养蚕设施200户(套),可快速精准指导群众,提高养蚕成功率,提高蚕茧质量。
宜州区区长戚啸介绍,该区加大科技推广普及力度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开通科技网络终端站点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桑蚕丝绸产业重大推广计划为龙头,整合各部门科技力量,通过任务分解、项目集聚,推进重大技术推广全覆盖;构建全域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的新机制,整合桑蚕丝科技资源,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形成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实施的整体合力,推进农业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
基建先行,不断壮大园区规模。
2020年5月底,河池市年产2000万米丝绸炼染项目在宜州区开工。该项目将填补广西丝绸产业链印染空白,目前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该区致力于先筑巢后引凤,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园区道路、污水处理厂、开发区工业供水项目、集中供热等工程先后竣工投入使用,园区招商平台进一步优化拓展。
2021年,该区获得自治区政府专项债券资金7000万元,计划分3年继续发行专项债券资金1.8亿元,用于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茧丝绸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将建成8.77万平方米丝绸产业园标准厂房;获得自治区特色产业园建设补助资金330万元用于轻工园基础设施建设,并与湖州永昌丝绸有限公司、湖州浙丝二厂有限公司、嘉兴市特欣织造有限公司等签约8个茧丝绸企业投资合作项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增强园区集聚效应,使宜州逐渐成为国内外茧丝绸产业投资的新热土。
2021年,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茧丝绸产业园共有桑蚕茧丝绸加工企业20家,全年白厂丝产量达3720吨、坯绸产量达340万米,茧丝绸企业总产值达17.93亿元,园区自动缫丝机装机量和缫丝能力居广西首位。
C 品牌建设,拓展延伸产业链
“去年投资100多万元改造员工宿舍,就是为了满足国际奢侈品牌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韦年光表示,该公司已成为某国际知名连锁品牌的供应商,同时还与多家奢侈品牌保持密切沟通,以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国际丝绸产品新需求。
去年以来,该区从“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重点项目”等方面着手,加强茧丝绸品牌建设,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发展。大力扶持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鼓励恒业集团、嘉联公司、宏基丝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产业链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全力支持桑蚕茧丝绸龙头企业扩大对外贸易,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目前,“宜州桑蚕茧”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并荣获首批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注册的商标、品牌有30多个;五和博澳药业生产的国内首个降血糖原创天然药物“桑枝总生物碱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并纳入医保目录,嘉联丝绸的“绮源生丝”“南方丝巢蚕丝被”获评“广西名牌产品”。(广西日报 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莫电任 罗印华 文/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