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南宁7个示范段“河湖美景”正由蓝图变现实
2021-12-22 16:14:36来源:南宁新闻网编辑:杨永娟责编:赵滢溪

南宁7个示范段“河湖美景”正由蓝图变现实

那考河湿地公园岸清水碧尽显生态美  记者赖有光摄

  这是一条充满活力的小河流,水植、鱼虾、螺贝,鱼翔浅底;这是一条拥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绿带:绿化、低碳、环保,水清岸绿。如今的那考河湿地公园已声名远播,昔日的“黑臭水沟”早已变成了绿色生态的代名词。

  近年来,南宁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举全市之力组织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攻坚战”,推进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整治黑臭河 三大创新形成独特治理体系

  那考河,南起茅桥湖北岸,穿越湘桂铁路、长堽路、厢竹大道、药用植物园、昆仑大道,北至那安快速路,治理河道全长6.35公里。在整治前,那考河曾因周边管网配套不完善,截污不彻底,导致生活污水直排、建筑工地和企业污水偷排的现象时常发生,一度成为南宁的黑臭河之一。

  如何整治?“我们主要有三大创新——创新的理念、模式、技术,再结合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水补给、活水循环、水质处理、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在项目红线范围内6.35公里河道流域段实施综合治理,由此形成那考河项目独特的治理体系。”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用三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那考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是国内首个实施并投入运营的城市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的PPP项目,项目建设有三个创新:理念创新——那考河项目的建设模式不仅仅只是治理黑臭水体,同时还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和生态修复的理念。

  模式创新——社会资本主导项目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专业人做专业事,政府组织绩效考核,按效付费。

  技术创新——项目针对沿河的53个污水直排口提出了“一口一策”的策略,每一个排污口都有相应的处理方式,将污水全部截留收集到管道内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此外,项目在净水梯田、岸内湿塘、潜流湿地也实现了技术创新。

  攻坚见成效 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全消除

  漫步那考河湿地公园,总是能找到不经意的惊喜,尤其是四季常绿的“水下森林”,就像是安装了无数个“造氧机”,河道具备了自净与修复能力,加上高效的日常管理,河道变宽了,水质变好了,河中的水生植物绽放着与往日不同的生机,沿河两岸曲径通幽。

  其实,那考河的变化不过是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的一个缩影。据2015年10月黑臭水体普查结果,南宁市建成区有13条内河存在水体黑臭情况,黑臭河段共38段,长度为99.4公里。自2016年以来,南宁市组织开展建成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攻坚战”,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于2020年底全面消除,城市水质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

  据介绍,南宁市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变化明显、全面提升”的原则,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水效益等要素,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综合解决城市排水、内涝、供水等涉水问题。建好亲水步道等便民设施,切实把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到实处,推动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让市民直观地感受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治理成效、河湖之美。目前,南宁市7个示范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西明江、心圩江、朝阳溪、竹排江、水塘江等20.8公里示范段正逐步由蓝图变成现实。

  举措显智慧 全市排水设施“一张图”管理

  今年,南宁市将积极推进深化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厂—网—河—湖”一体治理。在全区率先搭建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对全市排水设施的“一张图”管理,实现“多水统管、多污同治、联调联控”的信息化管控,建立了城市排水管理的智慧模式。将“厂—网—河—湖”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在水塘江、沙江河、心圩江、朝阳溪、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等内河流域项目中。

  率先实行法治化、市场化双重监管。深入推进排水监管制度改革,推行了财政投资项目统一委托排水管线竣工测量的改革举措。另外,实行按效付费的绩效评价机制,将原有的按工作量付费方式调整为按效付费方式,将特许经营企业服务费与运营服务质量相挂钩,激发了企业主动作为、主动服务的内在动力。

  今年南宁市开展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入选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典型案例,南宁市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平台入选广西信息化优秀案例并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应用案例一等奖。南宁市实现了邕江水质年均值“二类水入城二类水出城”的目标。(记者凌剑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