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广西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部署实施的各项乡村振兴战略改革举措,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会同自治区党委农办等有关单位认真总结提炼,形成清单印发全区复制推广。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产业兴,则乡村兴。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长期以来,鹿寨县林业产业处于“小、散、弱”的状态,资源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鹿寨县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的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构建“园区+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园区管理改革模式,组建成立专业的园区运营公司,园区管委会负责规划编制、行政审批等职责,
原有的开发、建设、运营等职能划转到园区运营公司,实行市场化运营,成功解决了管理条块分割不清、市场化运作不灵活等问题。政府平台公司还与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合作成立龙头企业,建设120万亩高标准国储林项目,为园区企业提供稳定优质原材料。
改革两年内,鹿寨县林业规模以上企业由10家增至4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8亿元增长到65亿元,林农平均每亩增收200元以上。
在发展村集体特色产业上,钦州市钦南区大番坡镇六村村委另辟蹊径,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期生计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随着中马(钦州)产业园的扩建,六村村委抓住机遇,组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承揽产业园区的征地搬迁、回建安置、净地征收、土地平整等业务。合作社按成立时户籍人口数量,实行股权“生不增、死不减”的静态管理,以3000元/股的价格共设置3200股,并规定了股权转让、退出、分红等事项。同时,还成立公司,负责组建施工队伍,开展园区开发工程项目建设业务。
当年,六村村委就实现创收368万元,村民分红26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步双赢。
改造提升乡村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为百姓幸福生活铺就靓丽色彩。
2018年以来,广西全面启动乡村风貌改造提升行动,持续打造彰显桂风壮韵的乡村新风貌,逐步健全农村建房管控长效机制。当前,全区已建成175个精品示范型村庄,基本整治11.42万个村屯,完成19.11万栋农房风貌改造。
北流市探索出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风貌改造机制,推行“建设归村、利益归民、管控归严”工作法。在风貌改造过程中,村民合作社作为项目建设主体,村劳务公司具体负责施工,各村组乡村振兴理事会发动群众全程监督。明确规定村劳务公司施工获得不少于总价5%的利润,用于乡村振兴公益事业。
为增加资金来源,北流市还梳理出“集体增收十条财源”,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归村资金”、上级涉农资金、征收耕地开垦费、上级财政风改专项补助、矿山资源开发收益、群众自发捐款等渠道筹集风貌改造资金,并规定村民按不超过总价20%出资,对建设主材实施集中采购,就近取材,每栋农房改造可节约成本5%以上。
实践证明,北流的改革经验,推动乡村风貌改造“快、好、省”,达到了风貌提升、成本降低、村民受益的目标。
基层乡村规划人员缺乏、技术力量有限、管理能力薄弱等,影响不少地方乡村风貌改造的进度及项目质量。
南宁市创新推动规划设计企业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简称“三师”)下乡服务机制,为乡村风貌提升、农房管控、村镇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市县组建工作指挥部,将分散在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的乡村风貌改造、农房管控、农村危房改造等职能整合起来,统筹“三师”下乡服务工作。乡镇组建“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加挂“综合行政执法队”牌子,赋予农村宅基地、农房建设管控等审批、监管职责。“三师”下乡实行有偿签约服务,服务周期为两年,市县财政补助每人每年6万元,县乡负责交通、伙食、住宿等差旅费和必要保障。
下乡挂点,“三师”主要协助乡镇(街道)规划设计、村镇建设管理、各类规划设计方案技术审查,指导“两高两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道省道)沿线村庄风貌提升、全域基本整治项目施工,为村镇居民建房提供建筑设计、风貌管控、建房报建、危房改造施工等技术服务。
目前,南宁市共有212名“三师”、135名技术队员下乡挂点服务,实现所有乡镇“三师”全覆盖。“三师”在挂点服务过程中,把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传导到了乡村,帮助各地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村庄。
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广西”
农村变美丽,广西才美丽。
近年来,广西着眼于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推进,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秸秆靠火烧,垃圾靠风刮。这一度是很多农村地区常见的景象,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柳城县揪住秸秆焚烧这一难题,探索出“农户零成本处理秸秆、企业免费收获秸秆、离田作业专业化、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的综合利用新模式,既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问题,还能“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一方面,柳城县建立县、乡、村、屯四级秸秆焚烧网格化监管机制和禁烧智能监控系统,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一旦发现情况,要求网格员2小时内赶赴现场处置。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建设秸秆收储加工点和收储合作社,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对甘蔗秸秆机械打捆收集运送到企业的补助50元每吨,蔗叶粉碎还田的补助50元每亩。
与此同时,还建立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综合利用机制,扩大秸秆使用范围,增加经济效益,主要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每亩蔗田增加收益150元以上。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让基层干部群众操碎了心。贺州市在平桂区羊头镇洞石村等10个示范村探索建立的“二次四分法”工作机制,为广大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所谓“二次四分”法,就是农户初分和村保洁员再分二次分类,把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不可腐烂、可卖钱、不可卖钱四类。在实施垃圾回收处理过程中,建立收集转运机制,采用“车载桶装”分类收运。通过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针对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主体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这一“老大难”问题,桂林市临桂区实行“生态文明银行”积分制,推动文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生态文明银行”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置,行长由各自然村的村委主任或村民小组组长、包村干部担任。各村通过组织社会捐赠、村集体经济适当补贴、财政部门适当补助等方式筹集奖励物资,对在垃圾分类、庭院美化、义务劳动、孝老敬亲、戒烟控酒等方面积极主动的村民给予积分。积分以家庭为单位累计,除可用来兑换物质奖品外,还是“生态文明财富榜”“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荣誉申报的重要依据。自从有了生态文明积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石慧君 周 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