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织娘们在编织壮锦。 谢中国/摄
灵川东漓古村。
贵港壮族油纸伞传承人在伞面绘画壮族元素图案。 董连水/摄
宁明古法制红糖。 黄文伟/摄
编者按
广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省区。迄今为止,我区先后开展了8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认定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4项,总数排全国第5位;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一手抓非遗的保护传承,一手抓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其中,龙州的壮族织锦、宁明的土法红糖、灵川的古作坊、港北区的油纸伞4种非遗,在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融入现代生活,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演绎了新时代非遗保护与发展的传奇,其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
1 织出幸福花
穿梭、挑花,伴随着“哐当、哐当”的节奏感,12位“金衩”正在南宁非遗生活馆里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经过数月努力,一幅长12米、宽2.3米,主题为《美丽壮锦献给党》的壮锦即将织成。
这群来自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的织娘,内心充满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没想到织锦也能帮我们致富。”织娘李雪娇说,自从加入非遗工坊,每天在家织锦2至4小时,一年可获得一二万元的收入。
织锦技艺在板池屯已传承了上百年,是村中女子必修的“女红课”。2016年,在自治区文旅厅和广西博物馆的指导下,龙州县引进广西金壮锦公司,在板池屯成立壮锦技艺工坊,组织贫困家庭妇女利用传统技艺,开创“居家织锦”扶贫模式。
几年来,政府与企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定期培训、免费原材料、统一回收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吸引了不少妇女加入织锦队伍。“板池屯共183户,目前参加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就有50多户。”龙州县文旅部门负责人说,该工坊成效显著,已被评为全国十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为了进一步推广壮锦文化,广西金壮锦公司与国际知名的意大利品牌设计团队、中意文化交流协会共同建立广西壮锦品牌运营团队,打造广西壮锦品牌。目前,团队已在意大利成立中意壮锦设计中心和中国壮锦文化推广中心,为龙州壮锦“走出去”搭建了良好平台。
“今年5月,龙州壮锦技艺工坊首次收到了来自意大利的价值400多万元的订单。”广西金壮锦公司负责人贺卡说,龙州“居家织锦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2 打造致富糖
9月的濑江屯,依然是盛夏景象,但炎热的天气并未能阻挡游客的脚步。不少游客来到这里体验壮乡风情后,还大包小包带走村里的网红产品——红糖。
濑江屯位于宁明县花山脚下,村里世代流传土法制糖技艺。红糖品质虽好,但由于糖块过大,卖相不佳等因素,产品无人问津,无法为村民带来创收。
花山“申遗”的成功,为濑江屯发展带来了东风。当地政府引入企业,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重点开发红糖产品。合作社根据客户需求,将大块红糖制成小块,改进产品包装,研发多种口味的系列红糖,还为“花山王”申请注册商标,红糖品相和档次得到显著提升。
“我们对制糖细节和包装的改善,不仅延长了红糖保质期,还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赢得了广大顾客的喜爱。”合作社理事长黄小茵说。
不仅土法制作的红糖畅销起来,就连红糖熬制过程中产生的糖泡沫,也被合作社制成别具风味的糖波酒,成为濑江屯的另一种“网红产品”。“糖波酒口感甜润、芬芳馥郁,味道真的非常独特。”来自福建的游客林先生说。
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耀达村参与红糖与糖波酒制作的农户有100多户,合作社年销售红糖11万公斤以上、糖波酒产量在3万公斤以上,产值达230万元,入社农户每户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在开发红糖产业的同时,村里还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村里已建成“濑江人家”农家乐示范点,包括红糖作坊、村史馆、客栈、餐厅等,还推出壮族山歌、花山战鼓、仙琴弹唱等民俗表演。“‘红糖+旅游’,为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甜蜜的道路。”宁明县文旅部门负责人说。
3 奏响作坊乐
进入东漓古村,在青砖黛瓦的小院落内,传来忽远忽近的打铁声、榨油声、织布声,好一曲欢快的作坊交响乐。行至打铁铺,但见铁匠师傅取出烧得通红的铁块,抡起锤子叮咚、叮咚砸下去,火花四溅的画面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
地处中原与岭南交汇地带的灵川,曾拥有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古村落里曾活跃着不少古作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古村落日益老化,古作坊逐渐消失。如何将这些乡村记忆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呢?
灵川县引入文旅企业,投资3.5亿元,在大圩镇潮田河畔打造东漓古村景区。景区秉持“留古融新”理念,恢复重建了200多栋古建筑,勾勒出一片古意盎然的梦境家园。“古村突出桂北建筑风格,一砖一瓦都能从漓江沿岸古村中找到原形,尽力还原桂林古村落的历史风貌。”景区负责人李素萌说。
民居建设只是第一步,注入内容才是重点。景区汇聚了桂北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作坊:桂陶坊、桂布坊、染坊、打铁铺、榨油坊、酒坊、腐竹坊等,活态展示桂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了活色生香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
传统作坊建好后,不少手工艺人被请回来“重操旧业”,织布匠周福庆就是其中一员。周福庆已年逾古稀,但仍坚持每日到桂布坊织布,乐此不疲。他说:“没想到还有织布的机会,既然古村需要我,我就要发挥余生的光和热。”
东漓古村的兴建,有力推动当地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比翼齐飞。“景区提供给当地群众的就业岗位达80多个,还有320多个农民工参加项目施工建设。”灵川县文旅部门负责人说,近两年来,景区共支付劳动报酬3000多万元,帮助周边村民每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4 撑起振兴伞
仲秋的中里乡,溪流潺潺,竹影婆娑,处处生机盎然。广西东方尚贤公司油纸伞生产基地位于竹林深处。走进基地,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油纸伞,精致典雅,美不胜收。
“多亏了韦军民,给乡里带来了油纸伞和宫灯产业,让我们有机会在家门口就业,1个月的工资有两三千元。”在公司上班的韦志说。
韦军民是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坦阳村人,其祖上世代制作油纸伞,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韦军民大学毕业后,去苏州发展,在油纸伞和宫灯产业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数年前,为了振兴家乡,他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将油纸伞和宫灯产业搬回家乡发展。
几年来,韦军民坚持“在农村建厂、招收农民工人、购买本地原材料”原则,在当地建起2000多亩的毛竹产业园,引导农民种植1500亩毛竹,解决了本地500多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为家乡发展注入一股新活力。
经过发展,濒临消失的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韦军民的公司也迅速成长为集原材料种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公司,年产艺术宫灯300万盏、油纸伞200万把,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如今,永不止步的韦军民又开始了产业新攀登——打造中国最美伞庄“汉古伞庄”。“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2300亩,按照汉唐时期建筑风格,建成以古代手工作坊、民宿、毛竹产业核心示范区为一体的艺术生态田园综合体。”港北区文旅部门负责人说。
“江南雨,古巷韵绸缪。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在不久的将来,油纸伞所承载的文化意境将从古诗词中走出来,在港北区汉古伞庄活态呈现,给广大游客带来唯美、浪漫的体验,也将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劲的新动能。(广西日报 通讯员 李志雄 周 鹏 记者 吴丽萍)
(本版图片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