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广西南宁市“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2021-07-29 16:32:53来源:南宁日报编辑:杨永娟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知岗识人善任尽其才 人才服务嵌入“智慧芯”——南宁市“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扫码点开“人才测评”服务,勾选十数个个人信息选项,“享受南宁市D类高层次人才”的字眼便“读秒”而出。

  这次“秒识别”的一键体验,是供职于南宁一家高新技术科研院所的王晶体验的人才政策适配测评。

  快速识别人才,实现人才服务“一网”集成通办,是南宁市打造“智慧人才”平台的一个缩影。7月28日,记者从中共南宁市委组织部、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的南宁市“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上线仪式及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宁市“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全国第一个多部门、多渠道、多功能集成服务的城市人才服务平台,将为南宁市招才、引才、聚才、留才发挥重要作用。

  弥合鸿沟 攻坚壁垒“一网”融合破堵点

  39个单位、72个人才服务事项,千头万绪,从何入手?

  “信息不通则办理不畅,既增加人才服务事项办理成本,也影响群众办事体验。”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德宁说。

  群众最盼什么,南宁市就谋划、推出什么。“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部门壁垒和管理思维,将全市39个单位、72个人才服务事项全面梳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展信息化建设。”刘德宁说。

  推动信息的快速、高效整合,弥合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鸿沟”——平台犹如“数字大脑”的中枢,指挥数据发挥“聚、通、用”的作用,用互联网串联起散落各处的信息“碎片”——只需要一套材料,就能实现人才和用人单位多个事项的办理,使办理从“跑多次”变为“跑一次”。

  目前,平台已完成市本级全部53项人才事项的上线运行,已上线的31项人才个人服务事项,合计减少重复填报信息284项,减少填报表格29张,减少提供重复证明材料26份。

  精确识别 一键匹配“人才管家”有温度

  “平台刚推出,就有不少人才通过‘南宁有才测评站’的‘人才测评’模块进行一键测评,匹配到了相应的人才待遇。”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吴新华介绍。

  人才待遇更直观、匹配度更高,是因为“聪明”的平台事先做足了功课:创新开发的“南宁有才测评站”,将16个工作部门、28项热门政策、52项重点待遇兑现条件组合,设计出44种测评规则、32个测评结果。

  “经过系统测算,我将可以享受南宁市D类高层次人才中最高4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90万元公积金住房贷款等人才奖励政策,同时我还可以享受青年人才25万元的生活补助,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届毕业生学费补偿。”王晶告诉记者,“南宁有才测评站”将厚厚的政策文件具体量化到每个测试选项中,可以让人才更直观地了解到所匹配的人才待遇,感受到南宁人才服务的“温度”。

  目前,“南宁有才测评站”已吸引近3000人主动体验,部分人才已提交个人就业意向。“测评结果联动求职服务,平台会自动推送符合其意向的岗位信息、招聘会等,2万多家企业30多万个岗位正等待精准匹配。”吴新华说。

  既要让数据“多”起来、“准”起来,也要让数据“跑”起来、“用”起来。

  进入平台的“南宁人才服务站”,“人才资讯”“人才政策”“人才求职”“人才服务”等功能模块映入眼帘,输入关键字,人才可以在“南宁人才服务站”内享受到相应的人才政策解读、求职招聘信息等10类多元化的人才服务。

  智能监管 优化服务有效增强安全感

  面对人才事项办理这个“大系统”,监管难度系数直线上升,如何破解办理规模与监管模式不对称的矛盾?

  “平台将实现对全市人才服务事项、项目资金等方面的统一管理,为有效监管提供强大支撑。”刘德宁介绍。

  人才数据“一张网”,管住了多个部门的人才项目数据:通过建立以身份证号码和单位统一信用代码为轴的人才数据库,联动全市人口登记、社保登记、机关事业单位实名登记等数据,在项目资金、项目执行、运行效能等方面插上“安全眼”。

  “平台还对全市所有上线的人才服务事项统一建立‘受审分离’工作机制,实行线上线下‘受理不办理、办理不见面’,实现全业务全流程‘智能监控、智能预警’,人才办事可做到线上线下‘随意查询、随时跟踪’。”刘德宁说。

  依托平台,南宁市有望建立起全市人才项目数据库,汇集分散在各部门的人才项目数据,加强对项目储备、申报、审批、实施、考评等情况的分析研判,为人才项目申报、资金拨付、政策完善等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南宁日报 记者杨盛余秋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