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西2021级高中新生启用新教材——新起点 新挑战
近日,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指出,我区将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将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7月13日至16日,2021年普通高中新教材使用自治区级培训班在南宁开班,本次培训对象为全区14个设区市12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以专家说课、分组磨课、研课、现场展示及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
今年9月,全区40多万高中新生将使用新教材。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有何显著变化?难度是否有所增加?老师和学生们将如何应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教研员。
A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19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布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包括数学(A、B两个版本)、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与健康、美术、日语、俄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是人教社历史上第十一套高中教材。同期投入使用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则是国家统编教材,委托人教社出版。
2019年秋季学期,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等6省市学校首批使用高中新教材;2020年秋季学期,江苏、福建、广东、河北、辽宁、安徽、湖北、湖南、重庆等9省市使用高中新教材;其它还未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要求最迟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高中新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室主任陆锡钦介绍,新教材《英语》主要有九方面的特点:落实新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符合教学实际;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学习能力;优化布局结构;更新版式设计;重视立体配套,提供丰富资源。“新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陆锡钦说道。
学科核心素养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应学科课程之后,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资深编辑包春莹指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她举例说,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生物学》课本设置了“科学家访谈”栏目,如《探究微观生命世界的奥秘——与施一公院士一席谈》《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与袁隆平院士一席谈》等共5个篇目。
“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它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记者看到,在《生物学必修1》第五章首页,配了一首小诗。包春莹说,这增加了《生物学》教材的人文底色。
B 习惯阅读自主探究
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难度是否增加?这是高中新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
广西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彭春华指出,新教材中,增强了整本书阅读,如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等,这对习惯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以及时间、精力有限的高中生无疑有很大的挑战。“学习与课文相关的拓展篇目,对阅读能力、阅读思考的深度提出了要求。”彭春华说,对一些习惯了做题,不一定习惯深度阅读和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的学生,新教材也是一项挑战。
彭春华还指出,现行教材偏重单篇教学,而新教材侧重单元整合教学,老师们须补充学习资源,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二度开发,在教学设计上花的功夫多,对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英语学科,陆锡钦指出,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词汇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文本的解读、学习有更深的要求。“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深度地去读懂、读透。”他说道。
“教材知识内容的难度总体维持在原实验教科书的水平上。”包春莹告诉记者。
C 吃透教材拓展视野
使用新教材,老师和学生们将如何应对?彭春华给老师们的建议是:更新理念;守正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加强校本教研。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新教材保留了现行教材中的许多经典篇目,只是组成单元时放在了不同的地方,而改革是渐进式的,因此老师们不能太焦虑。面对18个任务群,学校语文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把问题当作课题,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对于即将入学的高中新生,彭春华也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靠刷题的陈旧观念,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完成任务、提升自己的素养;二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做到真阅读、深阅读;三是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列表梳理等工具,提升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能力。
“变化总是带来压力。”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政治教研员莫岚坦言。她指出,新教材提倡议题式、活动型教学法,突出开放性、思辨性,这就需要老师们深挖教材的内涵,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而对学生们,她希望同学们真正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主动去思考、学习。
“不要让教辅资料来左右学习,多看一些科普、科研进展方面的资料,把教材吃透,拓展视野。”包春莹建议道。(广西日报 记者 刘 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