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数字广西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1-07-29 10:29:04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杨永娟责编:胡晓萌

  7月20日,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携手华为打造的OCC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港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数字广西建设3年来,广西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增效,数字经济生机勃勃。今年上半年,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同比增长47.3%,增速位居全国第四,其中软件产业同比增长323.8%,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把握时代大势,回应时代所需。在信息革命风起潮涌之时,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开放合作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数字新高地、数字丝路的重要门户,加快培育形成数字经济新动能,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 数字政府 提升治理能力

  数字广西建设启动以来,广西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政府治理手段、模式和理念创新,将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改革作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力量,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云承载、一网通达、一池共享、一机通办、一体安全的“五个一”政务数据治理新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改革向纵深推进。从源头上打破了“专网林立”“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政务数据有序共享、部门业务高效协同、公共服务精准便捷,让数据多跑路、人民少跑腿。

  ——形成“一云承载”新体系。我区已初步建成“一朵物理分散、逻辑集中、‘1+N+14’架构的壮美广西·政务云”,全区信息系统迁移上云率达99.9%。

  ——构建“一网通达”新格局。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国家、自治区、市、县、乡、村六级全覆盖,电子政务外网横向接入率60%,全区业务专网迁移打通率达99.9%。

  ——建成“一池共享”新模式。建成了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发布结构化数据总量超过34亿条,各部门各行业调用超过12亿次,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对接完成率95.8%,实现数据共享与开放。

  ——开辟“一机通办”新局面。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推广应用加快,网上办理率达75.14%,99.73%的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62.57%的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41万个事项实现“网上办”,30万个事项、541个高频便民服务应用实现“指尖办”,1.88万份申报材料减免核验,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等正在迅速推广。

  ——探索“一体安全”新体系。建成南宁、来宾数字政府一体安全异地备份中心,探索构建“一个中心、三层防护”全新的一体安全技术防护体系,云网、系统、数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广西政务数据治理从全国第28名跃升至全国第9名,2021上半年,我区全国开放数林标杆省域的指数从第10名提升至第5名,在西部省区排名第2,成为“中国开放树林标杆省域”标杆省区之一。广西被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列为全国首批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国家标准试点地区之一。 

  数字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监管覆盖不断拓展,“互联网+监管”平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政务服务质量不断优化。目前,全区设置“一窗”近2000个,绘制“一表”超过1万个,编制“一件事”套餐近1.2万个。自治区本级和14个设区市全面启动“跨省通办”,实现1591项高频事项在外省可办、外省3036项高频事项在广西可办。

  2 数字经济 促进融合发展

  数字广西建设以来,我区以实施数字设施提升工程为抓手,数字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夯实。全区建成和在建数据中心承载能力达20.9万架标准机架;建成5G基站3.03万个,实现5G网络市县城区连续覆盖,乡镇、村屯、矿区重点覆盖;全区光缆长度实现20%以上快速增长,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突破3500万兆;千兆以上的宽带用户超200万户,千兆光网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

  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布局。我区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构建“一核一轴三区多点”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南宁为“核”,南宁、柳州、桂林、北海为“轴”的“一核一轴”数字经济辐射带动发展格局。南宁总部经济、柳州智能制造、桂林移动终端、北海电子制造和软件服务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我区认定桂林市、北海市、南宁市为第一批“广西数字经济示范区”,华为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在我区加速布局、扩大投资。中国东信、数字广西集团、北投信创等本土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迅速成长。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加快建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获批升级为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奏响了转型升级的美妙乐章。横县“数字茉莉”项目,利用传感数据和人工智能,延长花期,提升品质,实现花农增产增收。崇左糖云覆盖所有区县、重点糖企、24万蔗农和480万亩蔗田,实现甘蔗种植、收割、销售、加工、物流全链条信息化管理。玉柴、广钢、柳工、南南铝等区内重点企业通过建设黑灯工厂、智能车间等,实现劳动生产率、能源利用率“双提升”,产品研发周期、不良产品率“双下降”。桂贸天下、广西启迪等跨境电商、直播、线上展会等新销售、新外贸商业规模迅速发展。

  3 数字社会 提高服务水平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数字广西临危不惧,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技术支撑。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通过数字化手段充分保障了全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疫情初期,快速响应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构建了覆盖全区“一库三应用”(疫情综合数据库、“桂战役”“数战疫”“桂人助”)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分析体系和广西健康码系统,汇聚卫生、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人员等数亿条数据,累计排查出确诊病例占总确诊人数的54%。截至2021年7月,广西健康码用户注册量已达4071万,累计亮码19亿次,累计访问量31亿次。

  大数据筑起疫情防控新的“安全网”。今年仅用7天时间,我区完成广西健康码与全区疫苗接种数据对接,实现一次亮码、多重查询。升级后的健康码,出行更方便、更安全,吸引更多群众主动接种疫苗,助力全区提前完成上半年接种任务。

  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的社会场景应用,实现公共服务更加高效,社会治理更加智能。

  “爱广西APP”是政务服务、乡村振兴和民生服务的统一服务平台,在全国首创自治区级、首府城市与所有设区市有机联动服务。该平台整合了自治区和14个设区市的“一机通办”政务服务,以及“疫情防控专题、一码八桂、乡村振兴、智慧医疗、全域旅游、空中课堂”等近90项服务,同时还开通了14个设区市特色频道,接入南宁、玉林、梧州、崇左等设区市的特色应用。自2020年1月份正式推广以来,该平台注册用户已经超过875万,日启动次数超过70万,已提供服务次数达4.78亿次。

  生活因数字技术而更美好。互联网医院、空中课堂等扩大了优质公共资源的社会覆盖;“数字公安”“雪亮工程”、应急救援大数据等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完成全区1.4万个行政村部署,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查询、办理社保事项。

  4 数字丝路 畅通对外合作

  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数字广西忠实履行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历史使命,稳步落实《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方案》,以实施数字丝路畅通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信息港建设。

  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广西北斗综合位置服务平台顺利上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网络优化项目启动;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区域创新中心加快落地;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南宁骨干节点基本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覆盖逐步拓宽。

  中国—东盟信息共享不断拓展。北斗地质灾害监测、救援移动终端在东盟五国开展部署,在老挝建成云计算中心,在新加坡落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项目。在柬埔寨、马来西亚开展云通信人联网业务合作。与印度尼西亚合作推广IPTV、工业级路由器等,项目遍布东盟十国。

  中国—东盟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开展“百技千企融东盟”专项行动,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泰国、马来西亚等高校合作不断深化,广西财经学院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学院揭牌成立。广西南洋科技创新中心、中泰医疗健康技术交流月等合作载体不断拓展。

  中国—东盟经贸互联不断升级。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成四期项目建设,口岸通关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跨境贸易办理实现一键接入、一站办理、一次交提、一次查验。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集聚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数字丝路”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

  数字广西,扬帆起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西紧抓时代机遇,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对政府、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数字广西,走向未来。

  7月30日,由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智慧政务峰会2021”在南宁举行,全国政务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将齐聚绿城,共同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质增效。(广西日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供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