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创新“金钥匙”开启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和创新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不断显现。 本报记者黄维业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乘势而上,守正创新,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推动南宁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南宁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8%,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今,南宁这座壮乡首府城市涌动着科技创新大潮,迸发出科技文明之光。
南宁·中关村创新辐射效应凸显
5月31日,南宁—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交流会暨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入驻仪式在深圳科兴科学园会议中心举行。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启动仅6个月,就洽谈储备了深圳能赋连创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意向入驻企业,深圳市鹏升创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意向落地南宁企业。截至目前,该中心有深圳智标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达51%,成功引进深圳曼瑞德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工业企业以及2家科技企业落地南宁。
从2016年运营至今,南宁·中关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南宁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种子,形成“一基地、一园区、一中心、一飞地”的发展格局。
截至今年5月底,南宁·中关村累计聚集创新主体459家,企业累计获得750余项知识产权,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不断显现。
对于南宁·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南宁高新区企业广西质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锦表示受益颇多:“我们在这里参加了黑马南宁产业加速器的针对性培训,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企业管理经验,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还成功链接了不少企业合作。今年我们企业的营收有望再创新高。”
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在南宁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南宁·中关村还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和创新产业集群,将创新种子进一步播撒,为南宁创新发展实现共赢贡献力量。南宁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总经理梁雁说:“我们将加强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建设,为双创企业匹配政策、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提供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南宁市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作出有力贡献。”
全面发力加快推动创新发展
“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南宁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零的突破;“防治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新农药新制剂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南宁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而这正是南宁持续研发投入的厚积薄发,是南宁科技界、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西,指出要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南宁瞄准创新驱动,全面发力。
让创新主体“动起来”,创新脉动随处可见。近年来,南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税收减免、科技创新券等政策,企业创新创造更有活力——截至2020年底,南宁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151家,占全区41.06%,各类科技型企业总量占全区总量三分之一以上;“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累计达114家;完成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项目462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2420项;实现了国家技术发明奖零的突破。
让创新人才“聚起来”,推动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出台“1+6”人才政策和“强首府人才新政18条”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速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促成中国工程院欧阳平凯院士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注册企业,成为南宁顶尖人才“突破计划”首个实施项目;在全区首创举办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3年吸引了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青年创业者在南宁竞相涌现。
优化创新生态迸发创新活力
南宁相继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专利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创新券等多个具有南宁特色的创新发展配套政策和《南宁市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强创新实施方案》《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瞪羚企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推动创新生态“优起来”,南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面布局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管理、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管理、科技奖励、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科技改革举措密集落地,一系列制约创新的“梗阻”加快打通,改革带来了创新活力的迸发。
2016年以来,南宁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自治区级孵化器6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22家;获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7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32家;一大批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个,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个、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个;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56个。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南宁还要加快完善创新投入和利益分配机制,深入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试点改革,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扩大科研自主权,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自立自强,创新争先。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南宁加快步伐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让创新成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强劲动力引擎,加快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本报记者冯梓剑 阮晓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