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秋 实习生 谢龙龙
■阅读提示:
4月7日,第十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标志着本届东博会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会上,各方代表达成一系列共识。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东博会秘书处继续保持与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团结协作,目前,中方各项筹备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进展顺利。东盟各国代表通报了本国招商组展、投资合作及现场管理等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并对本届东博会筹备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A 中方围绕四点重要倡议策划展会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
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韦彦表示,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复苏,共同寻求更多合作机遇,本届东博会,中方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东博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的四点重要倡议,积极研究策划相关展览、会议和活动。
据了解,本届东博会,围绕“提升战略互信,深入对接发展规划”,策划了系列高层友好交流活动,包括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和文莱、中国和老挝、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纪念活动,以及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相关论坛等。围绕“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策划了系列经贸活动,包括产能、产业链、产业园、海关等系列活动。围绕“提升科技创新,深化数字经济合作”,策划了科技和数字经济交流活动,包括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暨先进技术展、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合作峰会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峰会等。围绕“提升抗疫合作,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策划了卫生健康交流活动,包括设置公共防疫及卫生展,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等。
中方建议与东盟国家有关部门围绕中国—东盟“3+X”合作框架,举办包括产能合作等在内的多领域高层论坛,并结合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举办系列专题活动。利用高层论坛拓展在公共卫生、科技创新、产能优化、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突出各论坛成果对疫情后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的务实推动作用,畅通“南宁渠道”,推动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在各领域落地生根。
B 聚焦RCEP拓宽双方合作领域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和经济合作不断增长。2020年中国—东盟双向投资总额达223.1亿美元。
就推动中国与东盟投资合作,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国际联络部主任杨卓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畅通中国—东盟投资促进机构间信息交流渠道,推动双向投资合作可持续发展。二是聚焦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的发展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和深度。加大在医疗卫生、发展新业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数字经济、园区合作、能源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双向投资合作。重点围绕各国互补性较强的重点产业与服务产品开展专题对接活动,积极推动双方在产业融合、产能优化及产业链升级等方面开展更为务实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投资合作的层次。
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透露,随着中国与东盟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中方拟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争取促成东盟国家代表团团长来华线下出席。同时,中方高度重视东盟方关切,将根据最新入境和防疫政策为来华人员和境外展品提供相关便利。“今年我们将在云上东博会平台上启用全新的招商组展系统,参展商和采购商可通过互联网在线办理参展参会相关业务,各国共办方也可在线对报名企业、展位申请、展位分配和产品审核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王雷说,在强化日常经贸服务功能方面,结合东盟各国投资贸易促进需求,在非会期按国别或行业开展专场企业一对一视频配对活动,举办东盟投资推介会,将经贸投资促进活动贯穿全年。
C 东盟各方高度重视积极参展参会
作为本届东博会主题国,老挝代表表示,将结合老中建交活动举办主题国系列活动,推动老中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老挝国内已启动筹备工作,今年将精心设计老挝国家馆展示老挝在各领域发展的独特魅力,重点组织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工艺品、木制品、旅游等行业的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展,并举办相关贸易对接活动。继续与老挝投资计划部合作,策划举办线上投资促进活动,促进老中在旅游、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合作
柬埔寨政府高度重视东博会,积极组织符合要求的企业参展。
“马方相信,通过东博会平台推动贸易、投资和旅游的发展,将对恢复区域经济发挥重要作用。”马来西亚代表认为,尽管各国目前有旅游限制,但要利用数字化平台推动相互间的贸易往来。马来西亚企业将积极利用东博会实体展和云上东博会开拓市场。
新加坡将积极组织本国企业参加本届东博会实体展和云上东博会,期待东博会积极利用RCEP签署成功的重要机遇,继续促进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建立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泰国已启动相关组展工作,将组织约100家企业参展,重点展示手工艺品以及服务业产品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