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脱贫攻坚的文艺力量
2021-03-16 09:47:29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杨永娟责编:赵滢溪

  本报记者 苏超光 王艳群 通讯员 房永明 翟全红

  经过八桂儿女的艰苦奋斗,广西与全国同步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这些奋斗者中,有一支力量不能忽视,那就是文艺力量。

  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秀美人生》公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25部作品获奖,广西占3部,均为脱贫攻坚主题作品;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脱贫攻坚全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广西6件作品入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广西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基层,扎根生活,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一批批接地气、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品,激励和鼓舞八桂儿女,展现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担当与力量。

  文产融合:展现富民之力

  在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春日暖阳下,一幅幅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墙画形式多样、构思巧妙、色彩绚丽,让村庄显得格外生动而多彩。

  这些分布在三合村10个屯的100幅墙画,是自治区文联发动美术工作者历时半年精心绘制的。

  “民风淳朴团结和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三合村华丽转身,一改往日脏乱差。村民们说,村容村貌不整洁,和这艺术画不协调。

  三合村原属自治区划定的深度贫困村。2015年,自治区文联定点帮扶后,派出多名文艺骨干轮番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村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村容村貌大变样,群众精气神显著提升。一幅幅充满艺术元素的美丽墙画,也成为游客合影的网红打卡地。

  文艺犹如春天的一粒种子,只要根植乡村土壤,就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独峒村,簸箕画、服饰、扇子、布艺、十字绣……各种类型的农民画随处可见。

  如何让民族艺术在新时代开出富民之花?该县扶持发展农民画产业,让侗乡贫困农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2019年,独峒镇侗族农民画产值达500多万元。很多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笔,生活富足安稳。如今,独峒村已建成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三江农民画销往国内外市场,2000多幅被文旅部赠送各国使馆,500多幅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近2万幅走进全国各地景区、酒店、宾馆和家庭。

  脱贫攻坚战中文艺的富民之力,在中国文联全国5个重点文艺扶贫县之一的昭平县黄姚镇凤立村也有生动的实践。在发展旅游产业中,该村将历史悠久的壮锦文化发扬光大,成立了壮锦编织队,将壮锦饰品推向景区景点,群众通过织锦增加了收入。

  文艺惠民:展现扶志之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锚定了前行的目标。”自治区文联负责人说,“精准扶贫,扶志为要。文艺就是扶志的金钥匙,可以引导帮扶对象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唱山歌、演农戏、舞龙狮……八桂儿女自古崇尚文艺活动。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屋建瓴,优先发展文化事业,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了多元化、全覆盖的市、县、乡、村、屯五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广大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各种文艺表演,既提升了文化认同感和幸福感,又改善了社会治安。

  河池是广西脱贫攻坚主战场,该市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队以“文艺志愿+精准扶贫”为载体,深入11个县区的15个乡镇72个贫困村屯,送演出、送书籍、送辅导,并打造出“乡村春晚”品牌节目。

  据统计,“乡村春晚”已在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的卡桥、江团、长洞、弄山4个布努瑶文艺村连续举办了12届,在宜州、都安、大化也连办了好几年,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必看、最为期盼的节目。

  来宾市的大小村庄里,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该市724个行政村先后建起文化综合楼、文艺舞台、灯光球场、文艺队和乡村少年宫等设施,并组建起1297支农民篮球队、1012支农民文艺队,各级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经济洼地”上建起了文化高地,被评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植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广阔土壤,近5年我区在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中,创建了文艺村777个、文艺户1220户,命名“广西特色文艺之乡”96个。

  深耕沃土:展现凝聚之力

  “十三五”以来,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扶贫一线,见证新变化,感受新活力,激发新灵感,创作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

  斩获骏马奖的《驻村笔记》《人间消息》《被风吹过的村庄》3部作品,无不带着泥土的芬芳;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专项的报告文学《青春之花——黄文秀》,入展“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的3组广西作品,均充满乡土气息。

  真实的故事令人感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后,广西作家深入环江,采写完成《沸腾的毛南山》报告文学;广西摄协会员与毛南山乡群众同吃同住,拍摄出一批优秀的摄影作品,并精选百余件在南宁、北京、环江举办“广西环江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摄影展览”;自治区文联干部林超俊创作的《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在《民族文学》发表,并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土生土长”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发了我区广大群众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雄心、信心和决心,也在全国激发出了昂扬奋斗的精神力量。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故事。《驻村笔记》是作家潘红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期间创作的。驻村两年里,他亲见精准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激发出了巨大的创作能量。他感言:“两年驻村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上得到了洗礼,艺术上得到了提高。”

  在三合村种老屯,有一条崭新的乡道,名叫“青年作家路”。这条路见证了乡村建设者的诗意与情怀,也见证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扶贫攻坚中的奋发有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