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坡林场桉树林间伐后套种高值乡土树种,逐步实现近自然化经营。
本报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张 雷 文/图
说起“速丰林”,最具代表性的树种无疑是桉树。伐期过短、纯林过多、连片面积过大,是桉树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三过”。破解这“三过”,林业专家早有对策,科研机构、国有林场已在试验,形成了若干可行模式,开始显现阶段性成效。
1 延长采伐期 年均效益倍增
桉树一亩地种植百来株,营林者普遍5年左右采伐,亩产值约5000多元,年均产值千余元。其实,桉树跟其他人工用材林一样,采伐周期越长,经济价值和年均产值越高。
桉树在中国勃兴,始于1983年广西国有东门林场实施中澳技术合作桉树示范林项目。历经半个世纪,东门林场依然是桉树种植最集中、桉树产业最发达之地。不过,这个“速丰桉”发源地已经不再追求“速丰”,而是在逐步延长采伐周期。在东门林场,10年、20年甚至30年以上树龄的桉林随处可见。
大约十年前,东门林场间伐一批20余年树龄的大花序桉,被云南客商高高兴兴装走一大卡车,当时优惠价格是4000元/立方米,相当于5年树龄桉材的五六倍。
大花序桉是东门林场1989年引进的,为桉树家族中的优材树种,适宜制作高端实木家具,业界誉之为桉树中的“红木”。广西林科院的项东云教授是桉树研究的领军专家,生前给大花序桉起了个响亮名字:“澳洲大花梨”。
当年较大面积引种的大花序桉,经过间伐后每亩保留23株大径材“目标树”,如今已跨过“而立之年”,胸径普遍相当于或超过了一张半A4纸的宽幅,单株材积量平均约为1.33立方米。据测算,这些30年以上树龄的大花序桉,亩产值也在30万元以上,亩均年产值高达万元——而5年轮伐的桉树亩均年产值不过千元上下,二者相差10倍之多。
经过数十年筛选和改良,大花序桉、尾巨桉等适应中国南方地理条件、适宜长周期经营的桉树品种已经成熟,采伐周期从之前5年左右延长到6年、7年、8年乃至10年以上,在广西国有林场渐成潮流。随着采伐周期由“十二五”期末的5年,逐步延长到“十三五”期末的6年半至7年,南宁树木园桉材单产连年刷新历史纪录,2020年亩均出材9.81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3.26立方米,增幅高达五成。在黄冕、七坡、高峰等自治区直属林场,“万元林”“百元树”也接踵出现。
2 全周期间伐 近自然化经营
以桉、松、杉为主导的广西用材林,延长采伐周期,改“皆伐”为“间伐”,套种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正在成为人工林经营的新趋势,成为“速丰林”变“永丰林”的好模式。
以前满眼桉树纯林的七坡林场,如今人工用材林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高大、稀疏的桉树间,近十来年混交套种的红锥、闽楠、格木、米老排、火力楠、香梓楠、灰木莲、台湾桤木等树种已有一两层楼高。混交套种的都是生长周期长、木材质地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多种多样的混交模式也让人眼界大开:有块状混交、带状混交,有行间混交、株间混交,还有见缝插针式的随意混交;既有单一高值树与桉树“一对一”混交,又有多种高值树与桉树“多对一”混交。这种短周期的桉树纯林“变身”长周期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在七坡林场已经出现数以万亩计的规模。
七坡林场与广西大学合作,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全周期间伐、近自然化经营人工用材林已经进行了10余年的大面积实验。广西大学林业专家秦武明教授介绍,近10年间,七坡林场建设的6万亩桉树“精品林”,陆续进入第一轮采伐期,他们将每亩100株左右的7年生桉树间伐掉3/4,取得第一轮万元收入;保留15株优树继续生长,同时补种15株大花序桉和60株红锥、米老排、火力楠等高值乡土树种。再过7年,将保留下来的15株14年生桉树采伐掉,取得第二轮万元收入。到了第三个7年,再采伐15株已经长了14年的大花序桉,取得第三轮万元收入。这时,原先的桉树纯林变成了高值乡土树种混交林,这些长了14年的红锥、米老排、火力楠等开始结果,自然落籽发芽长苗。到了第四个7年,将已经长到21年的红锥等高值树间伐掉一半,取得第四轮万元收入。到了第五个7年,保留下来的另一半红锥等高值树长成了28年的大径材,采伐后可取得“双万元”以上收入。至此,人工种植的桉树和高值树均已采伐完毕,留下来的全部是自然落果生长出来的高值树,树龄从14年到1年都有。从此,森林自然生长、天然更新,成为生生不息的“永丰林”,每过7年都可间伐一批21年以上的“天然树”,持续取得数以万元计的收益。
从已经在1万多亩林地进行的第一轮、第二轮实践看,这套全周期间伐、近自然化经营人工用材林的模式,达到了阶段性目标,并以良好状态朝着下一阶段目标迈进。
除桉树外,广西另外两大用材林——松树和杉树,在六万、派阳山等区直林场和地处凭祥的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也进行着类似探索,共同点都是“短伐改长伐、皆伐改间伐、纯林变混交、低值变高值”,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取得各有千秋的成效。
3 简单易学 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
这些做法和经验,有利无害,简单易学,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只要现场看看,便可一目了然。延长采伐期、皆伐改间伐、近自然化经营人工用材林,之所以在区直林场迅速推开,重要的因素是“体制内”交往频繁、交流便利。如果各地积极组织“体制外”的民营企业、造林大户,到这些鲜为外界了解的示范点参观,势必有力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速丰林”向“永丰林”转变。
2015年以来,广西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逐步将全区1/4至1/3的人工用材林变成长周期经营的优质大径材。区直林场借此东风群起响应,形成实施面积、建设进度和投入资金均居兄弟省区之首的良好局面,长周期近自然化培育大径材走在了前面。各地怎样将国家储备林的政策红利分享到广大农村地区,包括研究整合相关涉林、涉农政策予以配合,加快“速丰林”向“永丰林”转变,已到了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
在此基础上,对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和经验、拥有现成技术和模式的国有林场和科研单位,给予必要的行政推动、政策支持和机制激励,发挥国有单位的优势带动民营企业、造林大户,定能携手合作,将广西人工用材林逐步推向近自然化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