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小江移民新村美如画。(桂林市临桂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周 映 通讯员 莫 勋 蒙志献
岁末年初,走进上林县白圩镇覃排社区水库移民搬迁人数最多的毛塘庄,房屋美观,道路整洁,不时能看到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毛塘庄这个曾经的广西二类贫困村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五六年间,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广西现有水库5000多座,水库移民分布在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现有水库移民涉及人口59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0.5%、农村人口的23.7%。
近年来,我区始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全面推进水库移民安置区硬件和软件建设,助力水库移民群众增收脱贫。截至2020年11月,全区19.05万名建档立卡水库贫困移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一个个生态宜居、绿水青山的水库移民安置点在八桂雏形渐显,水库移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推进三大硬件建设
移民新村美起来
贵港市荷美覃塘国家4A级景区,风光旖旎。平龙水库移民村——覃塘区覃塘街道龙凤村位于景区内。
2009年以来,覃塘区整合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等资金,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提升村屯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在此基础上,吸引撬动各方投资2.5亿元,以平田屯为中心,规划建设荷美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并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环境变好了,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观水、赏荷、休闲,享受乡村慢生活。返乡创业的村民覃绍信吃上了“旅游饭”,开的餐饮店生意红火,每个月账面流水达到10万元,他说:“在家乡开店,比在外务工更有幸福感。”
从2009年到2018年,我区始终将大中型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纳入年度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和设区市绩效考评项目范围,坚持以解决水库移民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问题为重点,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新村建设,受益移民达400多万人次。
2009年以来,广西逐步实施水库移民村屯(自然村)通水泥路项目。“十三五”期间,又全面推进集中居住20户以上水库移民村屯通水泥路项目建设。截至2019年,已全面完成全区集中居住20户以上水库移民村屯通水泥路建设目标任务,并逐步将通屯水泥路项目建设范围扩展至插花安置村屯、淹地不搬迁水库移民村屯。
同时,广西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全面铺开,每年投入3.5亿元用于新村建设。历经10年,全区共计投入资金35亿多元,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新村项目4165个,受益移民群众122.48万人次。
2018年以来,广西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在实施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安排资金共19.42亿元,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对水库移民村屯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提升建设。
截至2020年9月,全区已累计实施整村提升工程项目435个,项目涉及水库109座,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79个县(市、区),受益人口21.12万人,其中移民17.38万人。
强化三大造血措施
移民生活富起来
从水库移民村到生态旅游点,龟石水库移民村——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虎头村变生态优势为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精准扶贫·旅游富农”乡村治理新路子。
“依托龟石国家湿地公园,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地城镇化。”富阳镇党委书记黄世幸说。经过水库移民整村提升三年建设,昔日的小渔村变身“童话小镇”,一碗凉粉、一块芋头粑、一份鱼仔干……诸多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小本生意,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十三五”时期,我区积极探索实施水库移民增收工程,全力抓好水库移民产业和创业扶持,增强移民群众“造血”功能。
为加快水库移民产业发展,我区先后出台《广西水库移民“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等,并修订《广西水库移民收入倍增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指南》。全区各县(市、区)从每年下达的项目资金中安排30%以上资金,用于库区移民实施基本农田水利及配套设施、生产道路、“一村一品”、集体经济、贷款贴息等水库移民增收项目,投入资金2395万元,启动水库移民增收试点工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种苗补贴、专用肥料饲料补助和技术咨询培训等有效措施,充分调动移民创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移民收入;投入资金2.39亿元,扶持发展160多个“一村一品”产业开发试点项目,扶持微型企业327个、工贸创业园8个。
我区还把后期扶持资金纳入自治区财政预算管理,制定了财政先行垫支制度,确保后期扶持资金及时兑现给移民群众。“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拨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52.47亿多元。
同时,通过制定水库移民信贷扶持贴息试点实施方案,将水库移民创业纳入贴息贷款范围,加大水库移民创业扶持力度。2015—2016年,切块投入移民贷款贴息资金4000万元,有力促进了移民自主创业。
实施三个“依托”培训
移民素质强起来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海拔600多米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远离县城,要经过十八弯山路才能到达的小山村——黄竹岗村。
曾经,这个因兰洞水库建设搬迁至此的移民村土地贫瘠,粮食亩产不上一百公斤,是个有名的贫困村、上访村;而今,黄竹岗村遵循“长抓杉木毛竹,中抓月柿种植,短抓生姜生产”的产业开发路子,凭着敢于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艰苦创业典范村。
我区在此创办广西水库移民培训基地,建立“依托移民培训移民”培训模式,积极推广其经验。“十三五”期间,共举办了266期培训班,培训移民、干部、党员和致富带头人1.68万人次。
同时,依托学校培训移民。采取合作办学方式,在全区9所院校建立“广西水库移民培训基地”,共投入资金6860万元,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班491期,培训水库移民4万多人次,逐步实现移民培训专业化、证书化。
依托社会培训移民。全区水库移民机构借助农业、畜牧、林业、扶贫和共青团等部门的力量,培训水库移民劳动力共计2.71万人次。
以“三个依托”为主的培训,让我区水库移民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面向‘十四五’,广西早早做好工作部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科学编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移民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为重点,科学制定全区未来五年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确保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如期实现。”自治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主任韦朝永说。
幸福在升级,群众在欢笑。过上好光景的壮乡水库移民,阔步前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