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新能源汽车、中国—东盟·博盟体育科技产业城、南宁国际名品小镇……今年1—11月,南宁市实现“民企入桂”项目签约107个,一批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项目接连入驻,为首府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动能。
今年以来,南宁市积极开展“民企入桂”活动,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抢抓承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聚焦重点产业链集群发展,创新方式、整合资源、主动出击、精准招商,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强企集聚 培育首府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民营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开展“民企入桂”活动,将对补齐我市工业短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支柱引擎的作用。
今年以来,南宁市把“民企入桂”活动作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开展全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抓手,精准吸引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项目落地,全市招商成果丰硕。
“培树造林”结出硕果。南宁市不断巩固产业大招商工作基础和成果,突出抓好“三大三新”重点工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围绕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全市新签工业项目53个,引进项目数量与投资金额在“民企入桂”引进项目中占比稳步上升。其中,引进瑞声科技千亿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强力带动了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和关联项目,推动电子信息连续两年成为全市总量最大的工业产业。
龙头企业加速布局。今年以来,中关村信息谷、合众汽车、天际汽车、国千科技、蚂蚁集团、杉杉集团、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牧原实业等行业知名企业在南宁市加快聚集,其中总投300亿元的恒大新能源汽车、58亿元的天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将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据统计,在今年新签约的“民企入桂”项目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达28个,投资额407.8亿元;1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7个,投资额340.52亿元。大批民营企业项目落地,做活做强了首府民营经济,成为助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方式多元 招商专业化水平实现新提升
强企加速集聚的背后,是南宁市优化招商措施、拓宽招商渠道,不断释放招商引资磁场效应的生动体现。
为了让更多民营企业了解南宁、投资南宁、建设南宁,南宁市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克服困难,主动出击,招商力度不减、节奏不停。今年以来,我市围绕民企750家目标企业绘制路线图,成立“民企入桂”南宁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务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4月起,市领导带队“逆疫出击”开展专题“走出去”招商活动,遍访知名民营企业,开展务实上门招商,持续推进“民企入桂”项目洽谈。
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项目,如何实现招商引资的精准和有效?南宁市围绕“民企对接什么行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切实做深做实产业分类研究,集中发力、精准施策,
同时通过大企强企开展以商招商,加快引进上下游供应链重点企业。市直部门和市属集团公司还坚持项目导向,整合人员力量,成立“1+1+2”招商工作小组(即一名主要领导、一名分管领导、两名科级干部)开展对口招商。县区、开发区灵活运用小分队招商、招商顾问、代理招商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接重点企业、重大项目。
疫情防控期间,南宁市创新开展“不见面”招商,通过“屏对屏、线连线”方式,开展意向企业洽谈、项目推介、政策宣传,保证了招商工作不断档、不掉线。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暴发以来,全市及各县区组织“不见面”招商425批次,“云推介”活动16场次,“云签约”16场次。
优化环境 合力营造民企发展新氛围
“诸多的惠企政策和优良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也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南宁市的发展前景。”在谈到为何将合众电动车项目落户南宁时,南宁宁达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杰感慨道。
今年以来,南宁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前来南宁投资兴业的民营企业倍感惊喜。
为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南宁市切实加强统筹服务,按照“四定”要求,落实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梳理出“民企入桂”和产业大招商的重点产业项目,提升落地服务,加快协调推进;出台《南宁市兑现落实利用外资有关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广西籍及其他人才携项目落地奖励实施细则(试行)》,用好用活各类平台和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兑现服务,推进要素集聚和项目落地,推动“民企入桂”签约成果转化落实。
此外,南宁市依托招商引资政企沟通、项目代办、投资投诉三大平台,协调项目落地问题,加快意向项目向合同项目转化,已签合同项目向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推进。目前,全市签约项目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签约项目开工率、签约项目竣工投产率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民营企业选择南宁扎根南宁的信心被空前激发。
本报记者胡光磊 通讯员王书荣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