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克难攻坚 造福人民 ——202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20-12-08 09:38:51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唐志强责编:赵滢溪

  本报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苏鹏霁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适应复杂严峻的形势,坚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稳中求进,逆势而上,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全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靶心准:

  精准发力稳经济保民生

  11月20日,融水、三江、那坡、乐业、隆林、罗城、都安和大化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区剩余660个贫困村、2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剩余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今年以来,针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靶心不变、力度不减,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目标任务,突破重重阻力,攻克难中之难,如期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脱贫目标。

  一年来,我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新成效,全面共享“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的美好生活。截至10月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失学辍学学生,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失学辍学学生,实现了动态“双清零”目标,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全区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参保个人缴费补贴;全区贫困户已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聚焦“看病贵”,医保部门向医药招采改革领域“最难啃的骨头”开刀,全力抓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成果落地。第一批药品集团采购的23个通用药品较广西现行釆购价平均降幅为41.56%,单品种最大降幅为87.62%,此项工作预计可减少群众用药负担4.65亿元。通过全面实施“村医通”工程,打通待遇保障“最后一公里”,让贫困患者“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截至10月底,全区已安装14887台“村医通”设备,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就医便捷服务。

  今年我区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再涨5%,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46元;失业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上调,最低标准提高至最低工资标准一类的90%;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新增30元,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工伤保险基金补差待遇,较往年都有所提高……

  疫情暴发以来,为力争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广西出台《关于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以及助企复工、春耕备耕、提振消费等30条具体举措,抓住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精准发力,稳住了经济发展大局。

  全区经济运行持续向稳向好,经济增长步伐加快。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15999.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6元,同比名义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名义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1元,名义增长7.9%,实际增长3.1%。

  “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持续显现。全区经济继续呈现稳步复苏态势,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保持回升态势,就业民生保障有力。1—10月,全区财政收入2474.6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0.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82.67万人。

  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回升态势,1—10月同比增长3.1%。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4%;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增长4.8%;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9%。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全区消费品市场持续回暖。1—10月,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持续改善,生活消费商品保持增长,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1%、5.1%和4.8%。汽车类零售额连续3个月增长,8月增长6.7%、9月增长12.8%、10月增长6.5%。

  活力增:

  确保质量促发展保成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首位来强调,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这一年,我区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方向,聚焦重点,补齐短板,夯实基础,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破解科研、产业“两张皮”问题,不断推进科技创新领域迈上新台阶。

  今年,全区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成效显著。2018年11月,我区启动“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以来,汇聚创新资源,加大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激发创新活力,提前超额完成总体任务指标。截至今年10月31日,实施重大专项项目115项,总投资超95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资助经费超13亿元,突破127项重大技术。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正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前三季度,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增幅排全国第七位;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5500亿元,增加值增长5%左右。

  全域旅游工作稳步推进。截至11月,全区已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32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7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81家、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85家,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63个,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总量突破1000家。前三季度,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1.78亿人次,消费约1173.48亿元。

  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1—10月,全区由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和非税收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69.21亿元。开展降低北部湾港口中介服务收费专项整治,累计减轻企业负担9523万元。前三季度,全区新设立企业62.1万户,同比增长38.3%,增速位居全国第三。

  跨境贸易便利度不断提高。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检融合系统申报率达100%,进出口环节验核监管证件从86种减至46种,无纸化申报率99.97%,所有进出口环节监管已实施联网核查。1—10月,广西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8.05小时,较2019年压缩38.46%;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0.83小时,同比压缩45.03%。前三季度,广西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全国排名首位。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各个部门的努力方向,“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大为提升,网上可办事率达90%以上。全区市、县两级设置“一窗”1381个,工程建设项目、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重点领域已实现“一窗受理”全覆盖,企业和群众只到“一扇窗”,就能办“百家事”;对全区5708项事项实施“同城通办”,推动玉林、梧州、钦州、桂林、贺州等市与广东茂名、肇庆、云浮、湛江、江门等市实施“跨省通办”。自治区、市、县三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承诺提速率均超过50%,“最多跑一次”比例达到99.5%。

  信心足:

  扩大开放促合作提水平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发展的动能。这一年,自治区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出路,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11月30日,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闭幕。本届东博会共组织签订国际、国内投资合作项目86个,总投资额超26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签约额最大项目达820亿元,落地广西。这是东博会以来签约的单体投资最大的合作项目。广西作为“一带一路”交汇对接和陆海统筹重要节点,在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里,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为广西近年来正在推进的沿边经济带建设增添了发展动力。今年,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在推动与东盟经贸合作等领域已有不少生动实践,沿边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突飞猛进。1—10月签约的央企、民企、湾企等“三企入桂”项目超过2000个,总投资近3万亿元,防城港生态铝工业基地、恒大新能源汽车广西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通道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南宁临空经济区、南宁国际铁路港、柳州铁路港等通道枢纽加快建设,枢纽经济初具规模。

  1—10月,北部湾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2.4万标箱、增长35.1%,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开工建设的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城港赤沙2号30万吨级码头等深水泊位,进一步夯实了北部湾门户港发展基础。随着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二期工程的正式竣工,钦州港正式通航10万吨级集装箱船,标志着北部湾港正式进入1万标箱大船时代。目前北部湾港已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52条,实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

  自2017年9月海铁联运班列首个常态化运行班列开行以来,我区至今已开通渝桂、川桂、滇桂、黔桂、陇桂、陕桂6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1—10月累计开行3655列,同比增长113%。西部地区经广西陆路口岸至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中南半岛国家的跨境公路班车线路常态化开行,1—10月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运量262.86万吨,同比增长13.08%。中越(南宁—河内)跨境直通班列自2019年8月起实现每周三班常态化开行,1—10月累计开行127列,同比增长63%。

  前三季度 全区生产总值15999.07亿元同比增长2%

  第十七届东博会 签约项目86个总投资超26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前三季度 新设企业62.1万户同比增长38.3%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