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志荣
编者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快速崛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西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已成为大健康和旅游产业的投资热土。11月12-14日,我们将迎来2020中国(广西)大健康产业峰会,探索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思考未来格局,为促进我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出谋划策。今日起,本报推出“发展大健康产业 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专栏,敬请关注。
我区与恒大集团签约恒大足球文化旅游城等重大项目;崇左文化旅游康养城项目开工;广西大健康和文旅产业指挥部召开多次会议,赴桂林、防城港等市和有关部门开展调研指导,协调推动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今年以来,我区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增加健康产品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
据统计,截至6月,全区纳入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项目库的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共169个、总投资2852亿元,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共265个、总投资10535.85亿元。
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快速崛起,我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广西是国内外闻名的长寿之乡,目前全国84个中国长寿之乡中,广西占31个,排全国第一位,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5年,广西率先在全国创建省级“广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着力布局建设南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桂西养生养老长寿产业示范区、桂北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示范区、北部湾国际滨海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西江生态养老产业带示范区等“一核四区”,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健康养老产业、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产业、老年用品相关产业,充分发挥“长寿”品牌资源优势,推动生态健康养生养老千亿元产业发展。
“在我区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再提升、再扩展、再加力,培育壮大具有广西特色的健康养老产业。”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王祝广介绍,今年以来,民政部门加快推动落实2019年“四个一百”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库中的90多个养老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2亿元;进一步完善健康养老产业项目库,目前共收集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70多个,总投资额达1000多亿元;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取得新成效,分别与恒大、正威、银基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对接洽谈,阿里巴巴等十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初步达成投资意向,一批健康养老产业项目已经落地或即将落地;强品牌搭平台促产业取得新成果,继续加大“中国长寿之乡”申报力度,在合浦县规划建设全国首个长寿产业示范基地,筹办第二届健康长寿产业发展论坛,积极打造广西大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和智库新高地。
大健康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
近年来,广西积极开展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品牌创建,打造产业发展标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陈娟介绍,2019年以来,我区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四个一百”大健康产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构建以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健康医药、健康运动和健康食品产业联动发展的“3+3”大健康产业体系,明确了我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在用地、资金、人才、税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精准施策,提出了一系列优惠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
目前,广西共认定51个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47个大健康特色小镇,549个项目纳入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库,147家企业纳入龙头企业库。其中,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河池市南丹县歌娅思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国·防城港体育小镇、北海市银海区海上新丝路体育小镇等4个小镇成功列入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名单。建立了以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库和龙头企业库,共入库项目549个,入库龙头企业147家。其中,2019年以前开工的续建项目27个,总投资1394亿元,已完成投资151亿元;2019年以来新开工项目17个,总投资1753亿元。
在深入开展大健康产业招商引资专项行动中,我区建立与中央统战组织和港澳重要社团交流合作机制,先后成功举办广西大健康产业峰会、中国-东盟体育旅游博览会等系列招商活动,签订合同30多个,合同金额2200多亿元。推动恒大、绿地(香港)、银基、万有、融创、龙光、奥园等11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落户我区投资大健康产业项目,计划投资7000多亿元,其中已签约待开工项目28个,总投资4098亿元。
广西大健康和文旅产业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区大健康产业将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三企入桂”等平台作用,精心策划办好系列招商活动,争取引进更多的优质项目落地,促进我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