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谌贻照 通讯员 宋海霞 相远方
“这项技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你们是如何跟柳工开展产学研合作的?”9月7日,教育部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广西科技大学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听完机械制造系统可靠性控制实验室负责人徐武彬的介绍后,专家饶有兴趣地问道。
在今年4月召开的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广西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武彬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申报的项目“面向物料多样化的铲装机械作业装置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以及由机械交通学院杨观华博士作为项目组成员申报的项目“低成本安全锰系锂离子电池和电极材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而在此前不久,由该校机械交通学院杨小龙博士参与研发的项目“耐酸碱、高速、分瓣式磁性液体旋转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校企合作:
解决企业众多实际问题
工程机械是广西重点打造的高质量产业集群。作业装置是工程机械的核心系统之一,承担泥沙、碎石、矿物等多样化物料作业,影响整机效率和能耗。新型高效能作业装置开发需要解决铲装过程作业阻力建模与计算、测试方法、设计手段以及制造保障等问题。“面向物料多样化的铲装机械作业装置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主要就是针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的。
“这个项目的成果正是我们基于这1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而产生的。”徐武彬说。学校与广西柳工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学校就通过建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模式,与柳工开展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联合培养工作,在柳工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在制造领域开展初步合作,并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关系。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之后,学校与柳工建立了首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并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广西科技计划课题,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柳工全球研发中心陈羽博士说,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应用到了柳工的生产领域,可根据不同的物料需求来设计产品,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校市相融:
科研有效服务地方发展
5月20日,柳北区沙塘镇三合湿地公园施工现场,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林桂武高级工程师正在和团队成员查看现场试验装置的渗水情况。
“目前,湿地公园人工湖水体生态抗渗阻隔技术研究到了关键的现场扩大试验验证阶段,试验结果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研究的成败。”林桂武介绍,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工程水体生态抗渗阻隔技术研究,是受柳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委托,以改性黏土层湖底防渗材料替代传统铺膜抗渗,在保证抗渗条件下降低成本、易操作、避免水体污染,达到湿地公园生态环保的建设目标,“这也是‘工业柳州’提升生态品质的一项关键性科研项目。”
柳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叶垂信说:“林桂武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利用现状土进行改性作为抗渗层的新型抗渗阻隔技术,替代传统的铺膜、注浆抗渗方法,并通过现场验证,不但节能环保、方便作业,且经济有效,施工成本仅为传统铺膜工艺的五分之一。北部生态新区三合湿地公园运用该技术,据初步测算,大约能降低工程造价近亿元。”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与柳州市不断加强合作,如先后与柳州市联合申报农业农村部项目,获批在学校建设广西唯一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与融安县金鼎制丝公司合作,建立年生产300吨新型煮茧助剂生产线;与柳州市科思达制糖技术公司合作的高效快速糖汁沉降器,已在多家糖厂推广应用;与柳州市鱼峰区和企业共建螺蛳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系列的科研合作成果,为解决学科领域相关科学问题、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提供了研究成果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多措并举:
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今年以来,我校频频取得的科研硕果得益于科研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完善。”广西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向宇说。
为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该校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实施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能。
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激励下,广西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科研“达人”。由机械交通学院副院长孙有平担任团队负责人的“工程机械作业装置制造质量控制团队”入选2019年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他本人入选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周铭博士的多项科研成果被采纳,写入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及《柳州市万亿工业强市行动计划重点项目》,2019年入选第一批八桂青年学者;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家全带领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团队”入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