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西环保世纪行”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一项环保宣传和舆论监督活动,至今已持续开展了23年。2020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已于今年6月启动,重点宣传我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白色污染”防治、野生动物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舆论监督。从即日起,本报将持续推出该宣传活动相关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好的土壤环境,是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一个重要根基。广西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生产活动百花齐放,但随之也带来土壤污染等“不能承受之重”。面对不容乐观的土壤环境状况,广西有何作为且又将如何作为?
今年7月下旬以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先后赴来宾、百色、贵港等市检查,2020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配合执法检查同步开展。其间,记者随检查组和采访团深入相关市县(区),从一些细节和侧面窥见广西在这场净土保卫战中的经验、思考、启示和长远部署。
1 拯救企业用地受污染地块
8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百色市右江区大华路的百色融达铜业公司时,只见厂区冷冷清清。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矿产企业,因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落后造成水土污染等原因,在2014年被原国家环保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挂牌督办,同年11月由百色市政府进行政策性关停。
“我们公司2018年11月进入破产程序,之后的工作主要是配合政府部门对厂区污染地块进行治理。”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何先生说。在他的身后,是一个约1.6万平方米的废渣填埋场。目前,生态环境部门已通过比较先进的原位阻隔填埋修复技术对该填埋场进行治理,以保护周边土壤环境的安全。今年4月,我区生态环境部门启动对该公司全厂区土壤调查,7月30日完成了详调审查和风险评估,下一步将继续投入资金进行治理,从而使厂区土地资源得到安全再利用。
从污染地块到修复治理,百色融达铜业公司的“治土之路”,是广西净土保卫战的一个缩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坦言,百色市矿产资源在我区占有重要位置,这些矿产资源对百色乃至广西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受矿业开发活动影响,矿业集中区企业和矿区周边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较重,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国家近期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现场检查及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部署,该厅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相关工作方案,组织各市开展辖区内污染地块现场检查和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及时摸清我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现状,推动完成“土十条”的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目标任务。同时,核实全区23块危化品搬迁企业的搬迁改造方式变更情况,督促完成异地搬迁和关闭退出的地块土壤调查,做好企业土壤污染防控。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广西按时保质完成企业用地调查各项年度工作,现已全面进入初步采样阶段,全区企业用地调查初步采样调查工作任务为222个地块。截至今年6月底,广西共完成198个布点采样方案的编制工作,完成率为81.48%;完成现场采样工作地块51个,完成率为20.99%;完成地块的数据上报工作16个,完成率为6.58%。总体来看,广西初步采样阶段各项工作进展快于上报国家的工作计划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度位列全国前列。
2 全面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广西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点区域,如何保障耕地等农用地的土壤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
8月6日,记者在贵港市覃塘区大岭乡龙马村看到,成片的蚕桑、火龙果、糖料蔗等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我们这里水田、旱地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土,土壤PH值偏酸性,属严格管控农用地土壤,不适合种植水稻。”大岭乡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作为广西农用地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类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之一,目前有关部门对该村的近500亩水田进行科学评估后,认为不适合种植双季水稻,并引导农民改种蚕桑、火龙果、糖料蔗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作物。如今,该示范区内采取土地流转、政策倾斜、适当给予补贴等措施,引导了两个专业合作社参与种植结构调整,并通过产业发展提供农民就业岗位约100个,带动贫困户43户,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全面推进广西农用地安全利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系列工作方案,全面部署2020年全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同时共同研究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前,两厅联合组成5个调研指导组,开展了全区第一轮农用地安全利用调研指导。
数据显示,2020年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1.2亿元用于广西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自治区本级配套筹措3900万元,目前这2项农用地安全利用专项资金已到位。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累计完成农用地安全利用面积400.7万亩,占考核目标任务的48.4%。其中,安全利用类247.2万亩,占考核目标任务的46.5%;严格管控类153.5万亩,占考核目标任务的52%。
3 破解难题形成“治土”合力
连日来,记者在来宾、百色、贵港等市采访时了解到,尽管这些市在贯彻执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打好净土保卫战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宜居生态环境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
“现在,仍有不少村民在种植农作物时,喜欢大量使用化肥和低成本不可降解的农膜,这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很大。我们希望有关部门今后能进一步加强对化肥、不环保农膜使用的监管。”来宾市一些基层人大代表对记者说。
百色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则坦言:“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远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治理的需求。一些县(区)对解决历史遗留无主土壤、尾矿库等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主动性不够,开展前期调查的资金投入也很少。同时,部门之间联动性不高,统一有效的预防、治理、保护土壤工作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
另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多方主体对土壤造成污染时,土壤污染责任人如何认定以及如何确定责任分担比例,是执法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目前,我国还尚未制定出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这对土壤环境执法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土壤污染责任界定、污染事实认定以及调查取证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受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不足、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仍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也一定程度上让广西在打好净土保卫战过程中面临种种现实难题。
“各有关部门要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为契机,深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区落实落地开花结果;要深刻认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重要意义,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依法推动依法推动我区净土保卫战取得实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土壤资源永续利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表示,下一步,我区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继续开展好法律监督工作,为打好净土保卫战贡献人大力量;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推动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企业守法,形成土壤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