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声科技南宁产业园光学模组项目建成西南地区领先的百级无尘车间和生产装备,补齐智能终端产业链的光学镜头环节。(瑞声科技供图)
编者按:“我们要牢固树立‘工业树’理念,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着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持续做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三篇文章,进一步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努力走出具有南宁特色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在2018年8月24日召开的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暨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的话语掷地有声。这是市委、市政府对于南宁持续抓工业补短板、担负首府使命和责任的共识。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工业一直是南宁经济发展的“短板”,近年来,市委立足南宁市实际,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变化,适应经济新常态,作出了“二产补短板”的重要决策部署,带领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按照“强首府必先强产业,强产业必先强工业”的发展理念,做好“六强”第一篇强工业文章,加快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为厚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谱写新时代南宁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支撑。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南宁市强工业系列报道,聚焦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始终把强工业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着力做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三篇文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铿锵足音。敬请关注!
去年,南宁市第二产业税收增长17.78%,税收增收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72%。其中,制造业税收实现高速增长,实现税收收入133.14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1.74%。第二产业成为2019年南宁市财税增长的支柱性因素。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冲击和复杂经济形势下,南宁市工业传来捷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均高于全区、全国水平。作为南宁市总量最大的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17.3%,成为拉动我市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新动能。
这是南宁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创造性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持续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结果。
这是南宁市按照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关于坚持“二产补短板”工作思路和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部署要求,持续抓工业补短板,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围绕三大重点产业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久久为功、厚积薄发的结果。
当前,南宁正紧紧抓住多重政策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按照“强二扬三优一”的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持续做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三篇文章,全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向着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奋力迈进。
强龙头提供持续动能
电子信息产业引领工业发展
今年6月16日,南宁市与瑞声科技深化合作的又一成果——南宁高新区瑞声科技光学传动项目在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开工。这是瑞声科技进驻南宁两年多来落户的第6个产业项目,标志着南宁向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南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发展高端制造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短短两年多时间,中国电子元件龙头和全球领先的精密制造企业——瑞声科技在南宁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正是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上门招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企业信心,在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瑞声科技实现了逆势上扬,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64.1%。”瑞声科技负责人表示,南宁生态、区位优势独特,有机遇、有政策、有人才,产业基础好,服务效率高,营商环境优,瑞声愿意长期扎根南宁,加快高端制造创新发展,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通过厚植“沃土”,南宁市的电子信息产业终将聚木成林。按照瑞声科技上下游企业编制的产业链全景图,通过开展精准招商,截至6月30日,已有歌尔股份、龙旗信息等43家智能终端企业落地南宁。未来,瑞声产业园及其配套企业落户南宁有望打造千亿级产业规模。
有数据表明,电子信息产业自2018年以来连续两年成为全市总量最大的产业,今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7.3%,是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20.5%,比一季度提高29.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7%,充分体现了新动能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持续性。
“三大重点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实现,将进一步推动南宁市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杨鹏认为,在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强力推进下,三大重点产业逐步培育壮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引领了南宁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牵住重大项目“牛鼻子”
我市“双新”项目数量排名全区首位
连日来,在强首府标志性项目南宁合众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不断,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推进工作,在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主要领导多次亲自部署研究,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93天,体现了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南宁速度’。”项目负责人陈睿说,预计到2020年底将完成总装车间主体工程,达产后预计年产新能源乘用车达10万辆,产值超百亿元,“南宁造新能源乘用车”将很快成为现实。
一个重大工业项目的落地,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南宁市深入实施“三个攻坚突破年”活动,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上项目、抓进度、破瓶颈、补短板为抓手,千方百计抓投资、稳增长、促发展,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瑞声科技、歌尔电子、桂芯半导体、蓝水星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速释放产能,为我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我市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08项,数量为近3年之最。今年上半年,共引进工业项目167个,计划总投资约669亿元;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3%,较全区增速高13.5个百分点。目前,南宁市共有自治区级“双百双新”产业项目37个,在全区排名第二,其中“双百”8个,“双新”29个,“双新”项目数量在全区排名第一。
当前,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力推动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大力推进天际、合众新能源汽车项目等75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强工业不断迈出新步伐。
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走出首府特色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瑞声科技6个产业项目落户南宁,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入驻;天际、合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提档加速,创造了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南宁速度”……从一个又一个涌现出的“工业标杆”,不难看出全市上下持续抓工业补短板的决心和信心。
强首府关键在强产业,强产业核心在强工业。南宁市始终把强工业作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如今,结构日益优化、动能更为强劲的工业“马达”,为正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的南宁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强化外引内育,着力扩增量、优存量,龙头企业强起来。引进瑞声科技及配套企业,建设千亿元规模的重要光学、声学产业基地;推动富士康与华为合作建设智能产业园,推动富士康向千亿级企业迈进;引进了合众、天际、海天、恒大等一批项目达产后规模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本土新动能,创新“投贷补”模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美斯达、博世科、申龙等骨干企业向百亿迈进。
——按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思路,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快补齐。针对10条产业链全景图开展项目策划和精准招商。手机产业链方面,通过引进瑞声科技,促成小米核心供应商大会在南宁召开,并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入驻,手机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近期引进了恒大等汽车项目,加上之前引进的合众、天际和申龙等企业,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不断壮大。
——园区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创新资源加快向园区集聚。我市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定位和布局,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铝产业、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食品2个产业率先达到千亿规模,推动南宁高新区、南宁经开区、江南工业园3个园区率先突破千亿规模。
——创新驱动激发内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南宁·中关村等创新载体加快发展,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和南宁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设计院等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成果显著,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区前列,自治区、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区首位。
“自强首府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准方向,集中资源,凝聚力量,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进一步理清工业发展思路,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走出了一条紧扣产业趋势、发挥区位优势、聚焦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条的具有首府特色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市工信局局长汪东明说。
本报记者韦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