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好山好水好光景 ——贺州市加快建设幸福乡村观察
2020-08-11 09:34:34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唐志强责编:路晶森

  本报记者 骆 怡

  盛夏,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金竹村,群山环抱、白云流水、鸟语花香。村民赵万成倚靠在溪水边的栏杆上唱起了瑶歌,歌声悠扬绵长。

  所谓“南岭无山不有瑶”。土瑶分布于大桂山东段余脉即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金竹、新民、狮东和鹅塘镇明梅、大明、槽碓6个行政村的24条山冲之中,是贺州市贫困程度最深、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几年,贺州市聚焦深度、极度贫困村特别是土瑶聚居村,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并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近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土瑶村,感受到土瑶群众对小康生活的美好向往。

  深山瑶寨喜变景区

  赵万成唱的瑶歌,歌词为迎宾词,曲为“那法调”,是金竹村独有的歌谣,表达一种喜悦和豪迈的心情。这两年,他们有太多值得高兴的事情。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贺州着力在扶贫产业培育、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实现了产业扶贫的全覆盖。其中,在土瑶聚居村创新实施“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产业发展思路。目前累计种植优质茶叶8177亩、大肉姜3783.99亩、杉树8.1万亩。

  同时,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全市投入5700万元完成50个基础设施项目,2019年投入超1.3亿元,推进106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今,土瑶地区与外界联通的3条通道已建成通车。

  2017年底,6个土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0户5354人,贫困发生率为51.73%;现在3个土瑶村、863户5075人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4.5%。

  实现小康需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如何让好山好水变为好光景?贺州瞄准了土瑶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

  “曾经有一段时间,村里的民族歌舞失传了。后来我们去寻访村寨里的老人,找到不少歌谱,把这些重新组合起来,逢年过节就给乡亲们表演。”文艺队负责人冯红芳告诉记者,土瑶村民能歌善舞,金竹村组建一支30多人的文艺队,除了瑶歌,还排练长鼓舞、竹竿舞等舞蹈。

  不仅是原生态歌舞,还有传统瑶寨、别具特色的服饰、治疗和保健并用的瑶医瑶药,以及与其他瑶族支系不一样的民间信仰等都保留了下来。他们发现,这些都能成为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元素。

  于是,平桂区在沙田镇金竹村和新民村各投入30万元,打造土瑶风情旅游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在狮东村大冲寨打造土瑶风情旅游和民俗博物馆,同时还启动了鹅塘镇大明村山顶“明梅顶”瞭望塔的开发……

  曾经人迹罕至的深山瑶寨变成了景色优美的乡村旅游景点。

  如今,每年金竹村都举办土瑶文化艺术节,吸引很多游客前来领略朴实厚重的土瑶文化。

  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金竹村委旁边有一幢木质建筑,是村里的瑶绣扶贫车间。这里展示成套的瑶族服饰,还有香包、围巾、手帕等工艺品。

  金竹村的妇女基本都会瑶绣,冯红芳除了是文艺队队长,还是瑶绣能手。自2015年金竹村成立“瑶绣传承班”以来,她义务担任老师,每班组织18-21名村民系统学习瑶绣的手工操作技能。随后,他们成立了瑶绣扶贫车间,靠这一针一线发家致富。

  “我绣的作品一件能卖300-500元,比外出打散工强多了。”绣娘冯新妹告诉记者,现在金竹村扶贫车间共有30多名绣娘,收入最高的每年能增收8000元左右。

  小康生活,是要让大家都怀有希望。在狮东村大冲屯,凤求姑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将火塘的木柴烧旺,烟火升腾。阳光照进房屋,墙上茶篓就染成了金黄。这是土瑶传统的养茶方式,时间长了茶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风味。如今,这种少见的茶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凤求姑家的火塘周边堆满了茶篓,这批茶叶有290多件,是村里的茶厂委托他们养护的。凤求姑每天的工作就是生火熏茶、打扫灰尘,每件茶叶每年有30元工钱。算下来,她家每年养茶收入近9000元。

  吃过早饭,凤求姑到寨里的竹编扶贫车间上班。两年前,狮东村引进茶厂发展茶产业,并于去年6月底在大冲屯建成了扶贫车间,主要为茶厂生产竹制包装篓。

  车间是一间敞开式的木瓦结构建筑,村民分成两组,一组人破竹篾,另一组人负责编织。“每个包装篓收购价9元,手工费7元,我现在每天可以编15个左右。”凤求姑说。

  这两年,贺州市探索以“公司+基地+工厂+农户”为一体的扶贫车间产业链,目前已累计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21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3461人。

  如今,贺州6个土瑶村都建有黑茶加工、瑶绣、竹编等扶贫车间,并引进企业投资建成冷库26间,形成“冷库+大肉姜”的保值增值产业链,户均增收1.5万元。投资445.6万元建成平桂区扶贫产业农产品销售中心,有效解决土瑶地区农产品销售难题。

  建设宜居幸福乡村

  发展产业有奖补、教育医疗有保障,部分村民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在城市里找到了工作;孩子们走出大山,到城区文华学校上学……如今,在贺州市,贫困村和贫困群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小康生活,意味着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高的期待。

  采访团在八步区莲塘镇炭冲村看到,一幢幢漂亮的小楼房与环绕的绿树红花相辉映。

  “我们成立了理事会,同时组织村里有声望、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等乡贤组建‘顾问团’,自发开展乡村建设,得到了群众支持和拥护,曾创下了一日之内拆除10多间旧房的记录。”据村民介绍,2018年开始,炭冲村根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废弃住房、晒场、猪牛栏,改造成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炭冲村还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打好乡村观光旅游牌。截至目前,已完成黄屋排、炭冲寨、马鞍寨3个村庄精品改造建设,被评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记者获悉,贺州市推出《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三清三拆”的村庄近1800个,拆除农村危旧房6500多栋,共建成95个市级精品示范村,农村新型生态社区建设经验在全区推广。

  “贺州所辖三县两区都是贫困县(区),原有贫困村281个,贫困人口29.35万人,贫困发生率13.88%。”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介绍,目前全市已累计实现248个贫困村出列,30.41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66%。5个贫困县(区)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从贫困县全覆盖到贫困县全摘帽的历史性转变。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