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蚕茧变银丝 农民变工人
2020-07-16 17:31:40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路晶森

  经过高温蒸煮和反复刷洗,雪白的蚕茧被拈出丝头,随着流水作业,又被层层抽出细细的丝线,10条摞成一根银丝,在这里务工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桂平市大洋镇石步村以前主要种植玉米、花生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较差。近年引进的蚕丝生产和加工业,使当地60多名村民摇身变成蚕业工人,其中有贫困户27人。

  7月7日,“千名记者一线行”来到位于石步村的广西桑海丝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目睹了这个行业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以为车间里会有异味,没想到进去后闻到的却是丝丝清香。公司负责人陆仕源说:“常年在这里工作,皮肤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长期接触蚕茧的结果。”

  正在车间劳作的贫困户陈竹莲因学致贫,这几年将自家4亩多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桑叶,每亩租金600元,年收入2500多元;自己常年在车间务工,月收入2300元,年收入2.5万元左右。“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天公司包早餐和中餐,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务工强多了。”他说。

  驻村第一书记莫邪介绍,桑海丝业公司集桑苗培育销售、蚕虫培育养殖生产销售、蚕丝生产加工及蚕桑种植、蚕丝生产加工科技培训服务于一体,因其吸纳的贫困人员较多,2018年6月挂牌成立就业扶贫车间,2019年带动就业63人,其中贫困户27人。

  该扶贫车间现有4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年生产100吨白厂丝。“3000平方米桑蚕上簇,人工操作需6个人工作3小时,而生产线只需1人工作1小时。投喂7500公斤至1万公斤的桑叶,1台机器只需1天,1人一批次养蚕40张没有问题。”目前,该公司已成为桑蚕种养、蚕茧加工企业、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效果明显。

  贫困户陆旭芝就是公司带动起来的养蚕户,当天他正张罗着今年上半年最后一批蚕宝宝的喂食。他2016年开始养蚕,每批2张,每年有8批,他一年养蚕的收入有2.4万元。另外他还通过养鸡1000多羽,获得产业奖补。

  目前,桑海丝业公司在石步村发展500多亩桑地,120多户农户获得租金收入,其中贫困家庭42户。同时石步村将村集体经济30万元投入该公司,约定每年公司按8%支付收益,为此村集体每年有2.4万元固定收入。

  目前,该公司正在推进1000亩桑蚕规模化集约化示范基地建设,主要是实施桑蚕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及生产高品质桑蚕丝,逐步实现桑园立体化发展,最终发展为以桑蚕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交流平台。(广西日报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刘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