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贵港港北区:稳就业 兴产业 强保障
2020-04-15 10:31:00来源:广西日报编辑:骆秋妤责编:张群

  本报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陆宏夏

  “没想到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生活不再发愁了。”4月10日,贵港市港北区港城街道龙井村的贫困户陈广寿终于了结一件烦心事:他在村里上岗,每月收入1450元,还能照顾家人。

  陈广寿家经济来源主要靠他和儿子打工得来。他母亲80多岁,女儿患糖尿病,医疗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此,帮扶干部帮他和儿子申报村级临时性扶贫岗位。

  去年以来,港北区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就业、金融扶持等举措,让贫困群众得到精准帮扶,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从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斗志和决心。至4月10日,共新发展种植业贫困户2937户、养殖业贫困户1357户;累计实现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4.5%降至0.15%。

  A 稳就业增收入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港北区把“就业脱贫一批”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路径,积极探索“园区需求”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的五个“一批”就业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端稳就业扶贫的“饭碗”。

  在港城街道旺华村,54名贫困人员通过临时性扶贫岗位实现了就业。贫困户甘荣妹就是其中一员,她每天都准时清扫村道,为美丽家园出力。“清扫完还可做些其他农活,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辛苦一点也值得。”她说。

  在港北区,像甘荣妹一样在临时扶贫公益性岗位务工的还有800多人。针对赋闲在家、劳动力弱、增收困难的贫困户,该区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需要,按照“因村设岗、因需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开发了一批村级临时性扶贫岗位,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目前,共安置扶贫公益性岗位人员63人,安置村级临时性扶贫岗位人员853人,每人每月可获1450元的岗位补贴。

  为帮助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港北区创建44个就业扶贫车间,其中已复工复产43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5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53人,人均月工资2800元。

  外出务工也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港北区充分发挥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汇聚160余家各类企业的优势,指导和帮助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走进园区务工就业。目前,园区成功吸纳就业人员2.1万名。同时,强化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多渠道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做大做强“劳务输出”扶贫。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该区新增“劳务输出”就业近4万人,其中8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月工资达到3500元。

  B 兴产业促发展

  近日,奇石乡六马村产业基地,10多名村民正在地里移栽葛根,新栽种的葛根已发出新芽,成排连片,这让当地贫困农户看到了脱贫希望。

  六马村位于达开水库库区,属于港北区深度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吕新才引导成立村民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种植葛根、饲养生态鸡,为农户开拓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2019年年底,六马村的1万多羽“葛香鸡”热销,葛根也喜获丰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空壳”变成12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为防止贫困户返贫,吕新才将所学到的种养技术传授给村民,每天在田间地头与村民研究如何养好鸡、种好葛根。目前村里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多元。贫困户廖国理高兴地说:“再也不用为孩子学费担心了,还盖了新房,日子变得有奔头了!”

  港北区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第一抓手,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一个100亩以上种植或规模以上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打造贫困村“一村一基地”,助农增收。目前该区35个贫困村已建立6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扶贫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1150多户。

  在港北区中里乡山花村“一村一基地”攀腾肉鸡养殖基地里,十几名村民正忙着搬饲料、消毒鸡舍,为下一批肉鸡养殖作准备。该基地负责人覃诗建介绍,基地采用“村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抱团发展模式,建立贫困户、产业基地管理人员、村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收益按比例分配给贫困户、产业基地管理人员、村集体。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覃建国说,每月搬饲料、消毒鸡舍2次,每两个月清理鸡舍一次,工作强度不大,每月有400-600元收入,能贴补家用。目前,基地带动28名贫困群众就业,租用6户贫困户土地。

  C 强保障助脱贫

  为方便村民夜间出行,奇石乡桂中村在村道、小巷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驻村第一书记黄杰文介绍,全村主要村道的水泥路都硬化后,还要安装180多盏太阳能路灯,村民出行更便利了。“以前一到晚上,村里一片漆黑,串个门都得带手电筒,现在安上了路灯,夜间出门方便多了。”

  桂中村是港北区“十三五”深度贫困村之一,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4项保障。2019年,该村硬化道路2350米,投资300万多元修建人饮工程、水库堤坝固化建设、农田三面光建设,新建卫生室1间,发动社会捐款扶持1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40人获得雨露计划和教育扶持、据介绍,2019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7万元,55户195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今年重点跟踪服务5户未脱贫户,另外还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修建三面光水渠、硬化道路,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黄杰文说。

  今年,港北区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等政策,重点解决极度贫困户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医疗保障等问题,补齐短板,精准攻坚。

  “新房宽敞明亮,比以前住得舒服多了。”看着旧土房变成了新楼房,港北区大圩镇仁心村村民王权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以前那个老房子,破旧不堪,去年底政府实施危房改造,今年2月就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子,感觉生活越来越奔头了。

  近段时间,大圩镇东篁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改户何富龙家的宅基地上,工人正在忙碌地砌墙建房。根竹镇新民村危改户也开始拆除旧房了。今年,港北区“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改任务60户,目前开工42户、竣工5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